央广网郑州7月31日(记者 夏莎)三星堆是不是外来文明?兵马俑到底是怎样的存在?百万级畅销书作家岳南用一本《岳南大中华史》揭开了其神秘面纱。7月30日,著名作家岳南携新书《岳南大中华史》做客郑州海汇港尚书房书店,与文学评论家单占生、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马达畅聊“考古发现与历史叙事的对比见证”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享会现场(央广网发 江兵 摄)

一部《岳南大中华史》,千年文明历程

畅销11年,累计销量超400万册,《南渡北归》被《亚洲周刊》评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作为继《南渡北归》后的又一力作,《岳南大中华史》凝聚了作家岳南三十年的考古写作积累,通过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侯马盟书、甲骨文、三星堆、银雀山汉简、曾侯乙墓、兵马俑、马王堆、南越王墓、法门寺、明定陵等12个考古发现,重现了以考古为独特视角的中华五十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南分享新书创作过程(央广网发 江兵 摄)

岳南表示,《岳南大中华史》就像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每一集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或文明。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一路走下来,用发现发掘的遗址遗物或帝王陵寝连成一条线,再现浩浩汤汤的大中华历史。

在岳南笔下还原的历史中,“汉代的辛追夫人爱吃甜瓜、螺蛳”、“万历皇帝朱翊钧与贵妃郑氏一见钟情”、“古代工匠利用重力与几何关系设计出‘自来石’制造‘密室假象’”等等不为多数人知的故事浮出水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南新书《岳南大中华史》(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这种新颖又带着人情味的写法,将枯燥晦涩的文献史料与惊险神秘的考古故事相结合,使这部田野考古题材作品有血有肉趣味横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三十年笔耕不辍,用文字抢救史实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不少外地的读者也来到现场“追星”。葛建平就是其中一位。他说,非常喜欢岳南写作的《南渡北归》,用考古实证历史并进行合理的论证和讨论,“非常有可读性,我们全家传看,相信新书也会很好看。”分享会现场,岳南与葛建平等读者进行了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者葛建平与岳南互动(央广网发 江兵 摄)

岳南与读者分享了该书写作过程中的困惑与不易,带领现场听众重返考古第一现场,感受中华文明的厚度与历史背后的故事。

据了解,此书写作历时三十多年,为搜集大量第一手材料,作者岳南走遍大江南北,亲自寻访考古现场,访问多位参与考古发掘的当事人。非考古专业出身的他遇到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问题时,就请教行业专家,三十年间的采访手记达百万字。

如今,岳南写作时的采访对象中,有80%的人年事已高,带着当年的故事离世了,“如果我不把这本书写出来,很多考古故事就随着考古人的去世而消失了。”因此,他坚持写作三十多年,用文学的方式抢救了一部分珍贵的资料、信息,这才有了《岳南大中华》与读者见面的机会。

考古热与文化自信

三星堆每次上新都能引发社会热议、文物类节目大受欢迎、博物馆文创产品火出圈……近几年,大众对于考古、文物、历史的认知和兴趣更加广泛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学评论家单占生鼓励更多人关注考古(央广网发 江兵 摄)

对于这股热度,单占生表示,值得继续发扬下去,并且鼓励更多人关注考古。他说:“追根寻源才能让思想更有深度,是考古让我们知道自己正在走在什么样的道路上。”

对此,岳南认为,文化自信需要从历史中去寻找,历史需要考古学的证实,当考古学证实了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强盛之后,反过来又催生了今天人们对民族文化复兴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南新书分享会现场(央广网发 江兵 摄)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读者踊跃发问,一位初中生读者问到:考古发现如何促进社会以及人类的发展?令岳南与单占生感叹其“人小心胸大”,并回答道:考古发现让不同时代的创造性摆在世人眼前,这些创新成果也在激发现代人不断突破自我,“希望新一代年轻人不走老路敢于创新。”

同时,岳南还表示考古写作也是对社会文明起源的一种探索,而中华文明的延续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因此,《岳南大中华史》只是一个开始,书中对于历史的连接还不够连贯顺畅,是岳南心中的一大遗憾。已过花甲之年的他表示,未来几年,将拿出专门时间,迈开脚步,有针对性地选择访问、研究五十到一百个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物,以在结构、内容和逻辑上弥补书中的遗漏与不足,争取在2031年完成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