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为更好、更快推动全县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农业农村绿色高质发展,泗洪县今年以35万亩麦秸秆打捆离田试点工作为主抓手,突出收储网络建设、装备技术更新、产业体系优化等关键环节,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化、多元化、体系化发展。预计全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有效降低了农作物秸秆长期大面积还田对土壤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往,泗洪跟许多地方一样,每到夏秋收获季节,便将大量秸秆粉碎全部埋在田里,短时间内很难分解,经水长期浸泡后,会造成下一季农作物扎根不实,病虫草害增加,影响农作物生长。产生的污水一旦进入河流中,便会造成河流水质下降,尤其对下游洪泽湖的水质造成较大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泗洪县从完善秸秆收储网络、强化支撑保障、升级秸秆利用产业体系三个方面入手,推动秸秆打捆离田各项政策实施出实效。健全完善秸秆收储网络。将农作物秸秆收储体系建设纳入“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专业主体实施、种植户参与”的原则,通过大力发展“社会服务”“村企结合”“劳务外包”等多种模式,建立秸秆收、储、运、用综合利用网络。2019年,泗洪县试点了7万亩稻麦秸秆打捆离田;2020年试点面积进一步扩大,提高到了10万亩。去年,实施了25万亩麦秸秆打捆离田;今年,泗洪县持续在国省考断面区域的15个乡镇(街道)开展35万亩麦秸秆离田行动,通过几年的持续探索、经验总结、技术完善,泗洪县秸秆收储服务主体数量和规模持续提升,收储网络实现了19个乡镇街道所有村居全覆盖。强化秸秆利用支撑保障。围绕装备升级,强化政策支撑。重点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农机合作组织的培训力度,全方位普及标准化技术路线、操作规程,220名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负责人参加了理论授课和现场演示培训;持续加大秸秆机械购置,引导经营主体购置土壤深耕深松、秸秆旋搂、成捆打包等专业机械装备,全年新增各类秸秆综合利用机械230台(套),购机补贴690万元;实施打捆离田作业补贴。全年投入875万元补贴资金,按照25元/亩的标准,对34个社会化服务主体进行秸秆打捆离田作业奖补。同时,完善秸秆利用产业体系。坚持项目化推进,将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农业招商和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方向,积极内培外引秸秆饲料、秸秆(食用菌)基料、秸秆堆肥、秸秆发电、模板、托盘、花盆等秸秆等综合利用项目,通过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利用路径,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条。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投入、财政支持、项目带动等有效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为进一步提升秸秆转换的科技水平、更大挖掘秸秆附加值,提高秸秆经济效益,通过针对性招商活动,成功招引具有产学研能力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建设快递包装、降解花盆、秸秆纤维、集装箱装运托盘等秸秆综合利用生产线。仅此一个项目,每年就可利用稻麦秸秆12万吨(折合20万亩)。“实行秸秆离田,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既环保又增效。” 泗洪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负责人介绍说,秸秆离田后便于耕翻、播种、施药等农事操作,土壤紧密,更利于保水、保墒、保肥和作物抗逆、抗倒伏等,从而有利于粮食高质安全生产和有助于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及促进水质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监测表明,秸秆离田后洪泽湖下游水体中的总磷、高锰酸盐指数、COD等指标皆呈明显下降趋势。”泗洪生态环境局水科负责人通过连续跟踪近几年秸秆离田后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深刻体会到秸秆离田给带来的好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明泽 通讯员 陈亚前

编辑: 孙旭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