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起草《温州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到:

客观上看,打造“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实现难度较大、任务艰巨。

这句话最通俗的理解,就是2025年温州跻身千万级常住人口的目标有可能实现不了。

为什么?

我们先看意见稿提出的六大“不匹配”问题。

2

a、人口增长趋势与城市发展愿景不匹配

据意见稿——

过去十年,温州市常住人口出生率经过2017年生育高峰后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下,自然增长率随之递减。一方面,人口自然增长量逐年递减,另一方面,人口机械增长量长期处于负值状态(2020年由于统计口径调整和疫情回温人口呈现正值,但全省范围来看增量亦处于末端),因此温州市常住人口总规模增势疲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人口规模与城市发展定位不匹配

普查数据显示,我市常住人口总量957.29万人,全省排名从2010年的全省第1位降为2020年的第2位,从原先比杭州市多42.17万人到被反超236.31万人。常住人口总量占全省比重从2010年的16.76%下降为2020年的14.83%,比重降幅全省最大。

过去10年间,我市常住人口总量增幅4.94%,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63%),对标杭州(37.19%)、金华(31.5%)、宁波(23.65%)等城市存在明显差距。

我市现有人口总量对于提升城市能级支撑不足,对标“五城五高地”“做强第三极、建好南大门”等城市战略定位更是存在客观差距,今后人口发展趋势亟需得到根本性扭转,人口规模迫切需要再上一个大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公共服务需求结构与供给不匹配

福利型人口占比扩大,2020年,我市0-14岁少儿人口为146.25万人,占15.28%,与2010年相比,比重上升0.97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157.9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6.50%,与2010年相比,比重上升5.45个百分点。

常住人口抚养比趋增,15-59岁劳动力人口占比逐年下降,常住人口抚养比10年间提升12.61个百分点,“一老一小”福利型人口扩张持续加剧公共服务压力。

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市在养老、教育、托幼、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仍将面临供需紧平衡,优质公共服务结构性短缺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d、人才引留与平台承载效能不匹配

“十三五”以来,尽管我市出台了新版“人才政策40条”等政策措施,但人才引留问题仍然突出。

主要在于我市高能级产业平台较为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承载力不够,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数量与省内人才活跃区域相比偏少,龙头企业研发中心普遍设在外地的现象还未出现根本性转变,增量人才引进动力不足。

高层次人才数量、每万人口拥有人才资源数、每万从业人员拥有人才资源数等指标与省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在温高校应届毕业生留温率始终在33%—38%之间波动。温外高校来温就业应届毕业生数逐年下降,从2016年的3.19万人下降至2019年的2.41万人。因此,在强化政策激励引才的同时,更需在打造长期“留才”的机制环境上下功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趋势不匹配

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仍有待提升。2020年,全市从业人员产业分布结构为4.14:46.03:49.83,与三次产业结构相比(2.3∶41.3∶56.4),就业结构仍有优化空间。

f、人口分布与区域协调发展不匹配

除鹿城、瓯海、龙湾、龙港以外的区县(市)城镇化率均低于70%,其中永嘉、文成、泰顺三县低于60%,距离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2020年鹿城、龙湾、瓯海、洞头四城区以及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两大集聚区常住人口合计占比为31.38%,相较于2010年鹿城、龙湾、瓯海、洞头四城区人口合计占比下降了0.22个百分点,人口并未形成集聚态势。

同时,作为市域副中心的鳌江城市群常住人口约为166.13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为17.35%,人口密度1755.80人/平方公里,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以上六大问题的核心,就一句话:如何吸引人,并让人留下来?

根据2020年的数据,温州针对抢人大战其实是有一些效果。但是针对人才留下的有些方案,草率了——

一个是之前大张旗鼓的落户温州就发5万元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一个是人才房的7折买房。

前者你可以理解为财政不允许,后者有好的一面,但目前有些开发商配建的人才房户型,严重拉垮。

所以,针对市发改“意见稿”的“请广大市民提出宝贵意见”,作为87后我也说一点个人浅见——

a、应该把政策倾斜或花重金让在温高校毕业生留下。

根据意见稿,全市高校毕业生留温率平均不到35%。

实际数据可能还更低。

那些成熟的高精尖人才需要到隔壁省市挖墙脚,这些让政府部门和名企们操作,心思在于大多数已经就读温州的普通专科/本科大学生。

如何让他们更愿意留在温州?

毫无疑问给他们政策和真金白银。这种做法,几千年前文盲肆虐的秦国时代就懂得了。

温州大概率没有财力做这样的代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申领”还算简便,可以通过手机app“浙里办”或者政府官网在线填表,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提醒的,补贴应及时化,要有“宁可提前1月发放,绝不能延期半月”的态度。

b、以上还远远不够,面对抢人大战,温州市府没任何资格以官本位端着。

市/区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可以考虑——

每年就应该在温州各大高校毕业生毕业之际来一次诚恳的演讲,带上企业的offer,带上政府的诚意。

甚至还要给予村官、街道、政府部门的部分基础岗位倾斜。

这里无法明说,点到为止。

c、除了租房补贴/买房优惠、有限期的免税政策,5年内落户温州结婚生育的,可以考虑社保以外的奖励,比如5000-10000。

没有买房的,通过一张表格最多跑一次(最好手机网办)就能解决小朋友读公办幼儿园等问题。

说白了,就是细致入微的服务。从租房、工作到生育、教育。重点是,一切的政策是连续的、履约的,特别是——不用走后门、更不会被我们温州本地人走后门而淘汰。

所以,温州在“抄作业”的时候,有没有多听听年轻人的意见,问问自己是否真懂在温年轻人?

抢不过杭州是必然的,那是客观因素。

留不下在温高校大学生,至少说明你画饼不够、政策专项倾斜不够。每年三四万的大学生,留下数据超过50%-60%,温州的“抢人大战”就算突围而出。

一句话总结:给钱、给人、给工作(场地)、给政策、给承诺、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