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最无法容忍的罪行是什么?

无疑是图谋篡位,但凡牵涉到这项罪名的犯人,动辄车裂凌迟抄家灭族。即便有造反的苗头和念想,在皇帝看来也是十恶不赦的死罪。然而在东晋时期,由家主王导所领导的北方门阀王氏家族,曾进行过两次谋反行动,虽事情败露,但该家族却仍能安然无恙,繁华依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290年,年仅十四岁的王导遇见了司马睿。两人志趣相投,很快便成为了朋友。八王之乱爆发后,司马睿投身官兵。眼界长远的王导,在好朋友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可能,于是,便集全族之力给予司马睿支持。当时的北方战况稳定,王导便劝说司马睿挥师南下坐镇建业。

不过,当时的南方士林与北方官僚相互倾轧,不肯听命于司马睿。值此之际,王导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手腕,靠他的一番经营,司马睿赢得了南方士族的支持。在王导与南方士族的拥立下,司马睿于公元318年登基,是为晋元帝

司马睿登基那一年,为了感恩给予自己莫大帮助的友人王导,竟史无前例地邀他与自己坐在一起。虽说,当时没有龙椅这个说法,但能与天子坐在一块,这是何等的殊荣!王导断然拒绝了司马睿的提议,但此时每个人都看出王导在司马睿眼中的地位。

于是乎,“王与马,公天下”的流言不胫而走,琅琊王氏成了天下首屈一指的家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睿上位之初,还是相当仰仗王导的。每次见到王导,都会毕恭毕敬地称他为“仲父”。不过,历史上所有的皇帝都忌惮权臣,司马睿亦不例外。到了后来,司马睿察觉到王氏家族的发展愈发不可控,便开始疏离王导,重用其他家族的士人,企图架空琅琊王氏。

目睹了这一切的王导堂兄王敦,认为皇帝背信弃义,打算兔死狗烹。手握兵权的王敦,于公元322年兴兵造反,准备推翻司马睿的晋王朝。王导的堂兄进行谋反,以至于,琅琊王氏立即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王导对堂兄进行了谆谆劝说,希望他能浪子回头。

甚至于,为了向朝廷表明心迹,王导还带着二十多名王氏子弟跪在宫门外请求司马睿的原谅,并承诺亲自带兵镇压王敦的叛军。王敦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将帅之才,王导乃一介文臣,自然不是其对手,以至于,叛军大获全胜。

不过王导却在战场上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算是说服了王敦。王敦承诺,自己看在王导的面子上,并不逼司马睿退位,而是在藩镇远程遥控朝廷。经此变故之后,仅一年后受惊的司马睿便猝然离世了。

晋明帝司马绍继位后,使用政治手腕恢复了对朝廷的掌控权,掐断了王敦与中央的联系。此时的王敦有些坐不住了,于是再次兴兵作乱,打算颠覆东晋。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导再次站出来,领兵面对堂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此时的王敦已过了盛年,加之出征时舟车劳顿,这场仗刚刚打起来便过世了。就这样,王导成了东晋王朝的大功臣,琅琊王氏亦没有因为王敦谋反而受到株连。

咸康五年,王导病逝,终年六十四岁。成帝于朝举哀三日,遣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仪式赠物的礼仪,比照汉代大司马霍光及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例。

下葬时晋成帝赐九游辒辌车、黄屋左纛、前后羽葆鼓吹、武贲班剑百人,自东晋中兴以来,没有可以同他相比的臣子。成帝又派使持节、谒者仆射任瞻追谥“文献”,以太牢礼祭祀。

永初元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当时前朝东晋的封爵中只有王导、谢安、温峤、谢玄与陶侃子孙的爵位未被废除,王导爵位始兴郡公被降封为始兴县公,食邑一千户。

王氏先后两次被卷入反案中,家族又能在风波过后安然无恙,其中,自然有王导的功劳,但亦离不开政治世家本身的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治世家是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是外人随便朝院子里丢一块砖头,都能砸倒一个宰相,三五个尚书侍郎,以及数不清的芝麻官,这样的家族一定是政治世家。

还记得《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吗?

这样的人家就算是举办个普普通通的生日宴会,都极有可能变成外人眼中的朝野官员联欢会,每次家族成员上朝时单与同族人打招呼都得花上半晌时间。

之所以出现政治世家,就是因为封建史上的人事制度不够成熟不够完善,让那些政治世家有了在官场上进行“近亲繁殖”的可能性。

毕竟,在近四千年的封建史上,绝大多数时期当官是不需要通过国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我们就能看出为什么琅琊王家能够有这样的特权,即便家族成员僭越皇权以后整个家族仍能安然无恙了。司马睿王朝中绝大多数官宦子弟都出身王氏,或与王氏结有姻亲,倘若,因王敦谋反对琅琊王氏进行查抄和株连,估计大半个官场都要被肃清。

这种场面自然是司马睿不希望看到的。

参考资料:

【《晋书》、《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