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一词是近年来流行的词汇,也是很能圈钱的词汇。到底心理现象有没有,是不是像心理学家定义的那样,还是个未知数,很多搞心理咨询的就如雨后春笋一般诞生了。心理咨询要收费,而且还要持续收费。不但如此,还诞生了很多讲心理课的老师。他们讲课要收费,而且还要到处讲课,以此获得更多的钱。那么,听一节心理课是什么感受?

我很想知道心理课应该怎么上。不知道心理到底存不存在,就要讨论心理课的上法,似乎有点舍本逐末之嫌。但很多人都说心理存在,连心理学家都说心理存在,也就暂且认为心理存在吧。毕竟,心理学家和讲授心理课的老师以及搞心理咨询的一大帮人都是吃心理这碗饭的,也就不能说他们什么了。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被心理一词洗脑了,也就没有什么好的结果了。

心理课到底应该怎么上,似乎没有定论。所做的分类就是室内上,室外上,或者一般性授课和活动课。讲授心理课的老师大多喜欢上室内课,不会进行多少活动,只是让学生坐着听课就行了,要是有什么意见随时提出来。说得很民主,其实还是官僚主义作风那一套。没人提意见,也没人愿意互动。要是讲课老师非得要求互动,那么话筒一般会递给坐在前排的人,而坐在前排的人基本上都是领导,或者递给那些距离话筒近的人,抑或是递给讲心理课老师看得上的听众回答。于是,他们配合默契,一问一答,不超出心理老师的问题范围,也能验证心理老师讲课的预期效果。其实,很多时候,心理老师讲课只是在按照自己设计的流程在走。无论是课件还是教案,都设计好了,没有什么太多的变通。所谓的偶尔互动,也只是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并非为了探讨什么心理学的道理。要是验证什么道理,也只是一厢情愿地验证,而不是真的有什么好的结果。

很多听心理课的人似乎都知道了这个套路,但是就是不说出来。于是,学员们听得昏昏欲睡,老师讲课无精打采,都是在打发时间,也是在混日子。大家都清楚,学员听完课,写一篇听课笔记,要是不愿意写,直接从网上下载一篇,改改就成了自己的,交上去就能混个听课的结业证。老师讲完课就算挣了钱,管他学员听不听课呢。于是,很多讲心理课的老师都在凭着走穴挣钱。他们先要混上一点名头,不是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就是著名的心理学教授,要不就是留学归来的心理学研究生、博士生,还有心理咨询机构的主任、副主任、主任助理等等,名头很多,数不胜数。只要挂上名头的就有讲课的资格,而聘请他们讲课的都是一些学校或者教研单位,或者师范,还有企业,只要有钱赚,他们就会欣然前往。有的还要现场显示本事,要搞现场心理咨询,还要所有老师安静,手机调成震动。其实,只是炫技,也是在验证他们宣扬的心理学理论。只要人们信了,就可以臣服于他,进而还要听他的课。主要还是主办单位的领导们信了他们,也就要再次邀请他们讲课了。

心理学的课就是为了让人们接受心理学,并且深信不疑。要是人们能形成对于心理学的依赖是最好的,最好要天天听心理课,不听就觉得难受才是最好的。可是,心理课并不是天天有,主办单位也不是天天出钱请人讲课。于是,讲心理课的老师只能到处走穴讲课赚钱。还有一类讲心理课的老师看似有很大的本事,能讲室外活动课,带着学员们到室外活动,还能让他们做心理学的小游戏,每做完一个游戏就要总结一下游戏之后获得的结论。其实,游戏也早就设计好了,结论也早就设计好了,只是让学员们走一遍而已,就跟耍猴相似。很多人都想试验一下,试验了一下也就知道自己被耍了。要是来第二次,就绝对不会玩了。而组织心理活动的老师要看紧了学员,不能让他们发生什么意外,要按照自己设计的“剧情”走,让学员积极配合,演完这出戏。其实,只不过是室内上课的翻版,按照一定的流程设计好了,就可以活动了。而真实的心理活动研究并非那么简单,而是要经过长期的观察比对,还要选择各个层次和等级的人来进行试验,而不是随便选择听课的学员做游戏那么简单,也不是由游戏得出什么结论那么简单,毕竟学员们的心态五花八门,身份和经历也不同,只是进行一些小游戏,也就算是互动一下而已,宣扬一下早就设计好的心理学理论,却没有什么创建,更没有什么理论的发展。他们自以为能够调动全场,其实很多人只是应付,并没有真的游戏,有的早就对游戏的预期有了了解,当然也就没什么兴趣了。

如此一来,讲心理课的老师也就对于普通中小学生有些吸引力,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吸引力不大。成年人都是趋利的人,不会在乎心理学是什么,也不会在乎听心理课能获得什么思想境界的提升,而是要获得听课的证书,即便配合一下也是为了那个证书。如此一来,大家都在逢场作戏,至于心理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就没人真的在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