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体的引力场是由于物体的辐射和自转形成的,物体之所以能辐射,是由于物体自转的线速度小于光速,即物体自转的线速度和光速不同步。当物体自转的线速度等于光速时,物体不再辐射,辐射粒子(电磁波粒子)以该物体的半径为半径随物体自转,此时物体的状态就是物质和暗物质的拐点,此时该物体的引力场半径等于该物体的半径,再继续变化即是暗物质,暗物质自转的线速度是超光速的。暗物质不辐射,引力场半径也等于该暗物质的半径,因此暗物质不易观察、检测到。物体自转的线速度和光速的比值——辐射的曲率,光速和物体的自转线速度的比值乘以该物体的半径——辐射粒子的辐射半径。

一、物质和暗物质的转换

由上述分析可知:大质量的恒星或比恒星大的天体由于辐射,天体不断塌陷,自转的线速度不断增大,当天体自转的线速度达到光速时,天体不再辐射或解释为天体的辐射粒子(量子)以辐射母体为半径随母体一起转动。此时物体达到物质和暗物质的拐点,进一步形成暗物质——超光速自转,即相速度超光速。暗物质由于自身的引力还会继续收缩其体积或还会塌陷,其自转的线速度还会增大,斥力不断增大。关于斥力:曲线运动产生斥力,并且斥力大小的数学描述为,F=mv2/R。我的这一观点已被美国物理学会2012年4月会议录用。由斥力的数学表达式可知:斥力的大小和物体的线速度的平方、质量成正比,和物体的半径成反比,我们容易推出,一定会形成其内部的引力没有能力继续保持整个天体的自转,必然会出现:1、天体外部的斥力大于该天体外部的引力,出现离心运动。2、天体外部的引力仍然大于该天体外部的斥力,但是天体内部能量的变化使天体有爆炸的趋势,这种爆炸的趋势和斥力相互“合作”,仍然可以出现天体的一部分发生离心运动。我们再用角动量守恒定律分析:MVR=M1V1R1+mV2R2,其中,M是天体没有分离之前的质量, M1是天体分离后剩下的质量,m是从天体分离出来的质量,由于天体原来是暗物质,所以外部(天体边缘处)是超光速的,即m超光速,我们容易得出,分离后M1自转的线速度可能小于光速,自转速度小于光速,天体又开始辐射,暗物质转化为物质,即由于自身的自转又可以产生较大范围的引力场。

二、黑洞是介于物质和拐点物质之间的物质

由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光速是物质和暗物质的拐点。当物体自转的线速度小于光速时物体辐射,物体由于辐射、自转形成的引力场较大,引力强度较弱——物体自转的线速度越小,引力场半径越大、引力场强度越小;当物体自转的线速度等于光速时,物体的辐射半径等于物体自转的半径,或称物体不辐射,此时辐射的引力场半径等于物体自转的半径,是物质和暗物质的拐点;当物体自转的线速度大于光速时——即相速度超光速,此时物体呈现暗物质,暗物质几乎不辐射(此时自转轴方向仍然辐射),此时暗物质的边缘产生的斥力较大,随时有可能挣脱引力的束缚,作离心运动,由于离心运动抛出物质(暗物质分离即变为物质),由于分离暗物质母体半径变小,即使角速度不变,其线速度也有可能由原来的超光速变为小于光速,暗物质转换为物质,或抛出的物体直接变为物质,恢复物质的特性:辐射、自转。即恢复物质的引力场较大的特性,吸引周围的物体。暗物质和拐点物质(即物质自转的线速度等于光速)引力场的区别:暗物质引力场较强的部分在暗物质的内部,而拐点物质引力场较强的部分在拐点物质的边缘上。按照我的理论,黑洞是介于拐点物质的物质,更接近于拐点物质的物质,自转速度极快、曲率较大,所以引力较大。这一点应该被现代科学观察结果证实,百度百科这样描述银河系中心:星系的中心凸出部分,是一个很亮的球状,直径约为两万光年,厚一万光年,这个区域由高密度的恒星组成,主要是年龄大约在一百亿年以上老年的红色恒星,很多证据表明,在中心区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黑洞,星系核的活动十分剧烈。也就是说,银河系的中心是个很亮的球状,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说银河系的中心是黑洞?我的理论解析:因为黑洞是介于物质和拐点物质的物质,更接近于拐点物质,所以黑洞物质的辐射集中在比黑洞半径大不太多的区域,即形成中心凸出部分,是一个很亮的球状,亮的原因就是辐射集中。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宇宙产生于暗物质,结束于暗物质,宇宙中暗物质始终多于物质。物质和暗物质可以转化,并且物质和暗物质的转化是物质运动状态和呈现状态变化的飞跃,即变化过程中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