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中国白鲟被正式确认灭绝,因此整个“匙吻鲟科”仅存“美洲白鲟”一只独苗,因物种的稀少所以相关的资料也很稀少,能找到的大多数影像资料几乎都是标本,导致大伙几乎不了解这个物种,这次混合着“美洲白鲟”的一些图片给大家做个科普吧,本文中引用部分图片来自美洲白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段时间各篇文章中使用的这几张照片,其实照片本身与白鲟灭绝没有直接联系,有记录的最后一次见到活着的白鲟已经是快20年前事情了,本文也会给大家讲述最后一次与白鲟接触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景

2022年7月21日,公布了在地球存活1.5亿年,被誉为“长江中的活化石”、“中国淡水鱼之王” 被视为稀世之珍,业内称它为“水中大熊猫”的白鲟正式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2019年9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白鲟评估为灭绝(Extinct ),认为该物种在在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功能灭绝, 2005 年之前且不迟于 2010 年已经灭绝。

功能灭绝是指一个物种或其他分类单元的灭绝,使得:
1.它从化石记录中消失,或者关于它存在的历史报告停止;
2.数量减少,不再在生态系统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3.没有足够数量的个体繁殖,或者由于近亲繁殖抑制和遗传漂移,繁殖个体的小种群将无法维持自己,从而导致健康丧失。

最后一条中国白鲟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3年1月24日在长江四川宜宾南溪江段,由渔民误捕获一条约20岁的雌性白鲟,体长3.52米,重约160公斤,是当时有记录以来人类捕获到的最大活体白鲟。

宜宾市渔政人员到达现场时发现白鲟身上有伤,紧急送往长江四川宜宾临港水域进行救助,同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并请求专家到现场来保护、救助。

白鲟被转移到渔民提供的网箱船时,已经精神萎靡不振,雪白的肚皮朝着天,出现鱼类死亡前的征兆。渔政管理人员和渔民一起,轮流跳进一米多深刺骨的水里,将白鲟身体姿势扶正,并不断往水里加氧。

1月25日凌晨3点,白鲟逐渐恢复正常体态,开始在水中摆动起来。

1月26日9时30分,专家组穿上防水服,冒雨下到1.5米深的江水里,对受伤白鲟进行体检和治疗,头部腹皱处伤口不致命,共缝合了24针。

1月27日15时30分,白鲟恢复良好精神极佳,具备了放生条件,安装了超声波跟踪器后放归长江。

1月30日凌晨5点左右,专家组追踪至长江四川江安‘金鸡尾’江段,恶劣天气引发的大雾导致跟踪信号船触礁出现故障,等船修好以过去近七个小时。此后再未发现白鲟声呐信号,最后一条被救助的长江白鲟,就此消失在茫茫长江之中……

从 2006 年到 2008 年,为了试图找到这条鲟鱼,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专家组使用了多艘船只,在长江上游部署了 4762 条定位线、111 条锚定定位线和 950 个流网,覆盖了 488 公里,其中大部分位于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区内。还使用水声设备来监测水中的声音,但都无法确认白鲟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匙吻鲟科Polyodontida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共包括六个已知的物种:四个物种均为化石物种,三个来自北美西部一个来自中国(辽西刘氏原白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两个中,一个是最近灭绝的中国白鲟,和现存的原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美州鲟鱼。灭绝的主要原因是在第四纪冰期环境产生了剧烈变化,使原来比较广泛分布的匙吻鲟科鱼类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这两个种在上述两条尚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河流中遗存下来。DNA序列表明,中国和美国的白鲟在大约6800万年前分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靠滤食浮游动物美洲白鲟不同,中国白鲟以小鱼和甲壳类动物为食,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是更强壮的游泳者,且体型会长得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白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称作中华匙吻鲟(拉丁学名:Psephurus gladius,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又名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时称鲔。虽然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记录,但在科学界被正式承认却仅有160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白鲟身体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壮,后部略侧扁,除了尾部外其余体表光滑无鳞。腹部为白色,背部和头部是灰色的,骨骼主要是由软骨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头部长长的是白鲟的“吻”,狭窄而尖呈剑状,占据身体总长度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上面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陷器-pit organ),用于感应外部电场,主要作用是检测猎物产生的弱电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白鲟的眼睛相较于它的体型来说太小了,也从侧面证明了它不会完全依靠视力来寻找猎物,表明增强电的接收是“吻”的主要功能之一。类似功能的器官在蛇身上也有,下图中黑色箭头为鼻孔,红色箭头为蛇的陷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态

每年从3月中旬到4月初,在春季向上游迁徙并进入主要支流聚集产卵。雌鱼每次可产超过100,000个卵,每个卵的直径约为2.7毫米。发育中的受精卵和鱼苗被限制在四川东南部泸州上游的长江流域地区,而一年龄左右和成鱼则从下游到上游广泛分布在长江全境,有时也会迁入鄱阳湖、洞庭湖等大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鲟幼鱼在第一个冬天的体重达到约1至1.5公斤,到一岁时长度为1米,体重约为3.3公斤。超过这个长度,相对于身体长度的比例增加体重急剧增加,当它们长约1.5米时,体重达到约12.5公斤,在体重约25公斤时达到性成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悲伤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以前,有记录的白鲟捕捞每年约25吨。因数量严重下降1983年将捕捞白鲟定为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鱼苗(传统捕捞方法很容易捕获)到成鱼,白鲟在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被严重过度捕捞,再加上成熟缓慢导致其生长时间长,导致生存种群的可持续性降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长江上水利设施的兴建使得种群分离并堵塞了洄游路线,阻止了成年鱼向长江上游产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意识到白鲟处于灭绝的危险之中时,2005年针对白鲟启动了一项综合恢复计划,计划旨在调查生态环境,并计划对觅食行为进行研究,并建立圈养育种计划,保护遗传资源,以及控制繁殖和饲养以释放。但因为数量极其稀少且成年白鲟很难被圈养,因此试图创造圈养繁殖种群的尝试也同时失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望

在公布中国白鲟正式灭绝后,当年救助白鲟的渔政人员在采访中说到“我个人难以接受白鲟灭绝的结论,我希望它只是暂时消失了。希望有一天,白鲟能够‘王者归来’,重现长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鲟的生活地除了长江流域及其东海口。从历史上看,它也被记录在黄河流域(通过大运河与长江相连)及其黄海的河口。由衷的希望有一天会出现奇迹,再现它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危机

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后的名录一共包括了96951个物种,其中26840种濒临灭绝。长江白鲟只是这些庞大的极危濒危物种中提前消失的一个物种而已。美洲白鲟也面临着灭绝的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很不愿意再写已灭绝生物的文章,正在创作的一个系列叫《碰不得》,专注于介绍国家级保护物种。不希望这个系列还没做完再出现灭绝物种。还希望多多支持,给予我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