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橡树般一寸寸成长起来的友情,要比像瓜蔓般突然蹿起来的友情更为可靠。——夏洛蒂·勃朗特

友情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美好感情,它诞生于日常人际交往中,伴随人的一生最终消逝在无边无际的暖风里。在你得意时,友情是斟满夜光杯的美酒;在你颓败时,友情是沙漠中一湖甘甜清泉。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无论是高贵伟大如帝王,还是卑微渺小似乞丐,他们都需要朋友的关怀和慰问。亚里士多德曾言:挚友如异体同心。人的相识原本就是场缘分,能在相识中相知,知心,又是多么难能可贵。

少年挚友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华盛顿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去世已有三十四年,在他辉煌的一生中有数不清的伟大事迹值得叙述,但鲜少被人知晓的是他和诺贝尔得主杨振宁相知半世纪的深厚友谊。

时至今日邓稼先九十二岁高龄的妻子许鹿希提起此事依旧感慨万千,更是坦言: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救了邓稼先。邓稼先和杨振宁祖籍同为安徽,他们的父亲邓以蛰和杨武之志趣相投,交情较好,两家人同住在清华西院宿舍,孩童间深厚的友谊或许就从父辈继承而来。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邓稼先比他小两岁,年龄相仿的他们从小就在一起玩耍学习,慢慢地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上世纪三十年代,邓以蛰将妻儿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进入崇德中学读书,此时杨振宁也在该校上学。

聪明机智的杨振宁在班级里排名名列前茅,邓稼先十分崇拜他,杨振宁也很照顾这位\"小弟\"。受到杨振宁影响,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中的才智也发挥出来。

两名少年形影不离,互相学习,在战乱动荡的年代他们树立了远大理想:事业有成,报效祖国!抗战爆发后,杨振宁一家迁往西南联大后方,1940年不愿被俘虏的邓稼先和姐姐从天津出发,辗转多地历尽艰辛抵达昆明。

磨难和辛苦没有打倒小少年,次年夏季,邓稼先考取西南联合大学攻读物理专业,这时的杨振宁已经是联大三年级学生,再次重逢的二人经常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邓稼先也得到杨振宁的具体指导,多年后他感叹:\"振宁兄真是我的课外导师!\"

蒲松龄有言: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意气风发的少年相识,相知,在动荡年代里不畏艰险,心怀天下,两人有共同话题和共同向往,在日后的求学途中他们也绽放出生命中灿烂美好的火花。

远赴重洋

友谊以助人为乐。——印度谚语

1945年抗战结束后,杨振宁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读博。两年后邓稼先成为留美研究生,他询问杨振宁去哪所大学读书更好,杨振宁建议他去普渡大学,只因该大学理工科出类拔萃且学费低廉。

杨振宁表达了对他的思念之情:普渡大学离芝加哥很近,我们能经常会面,此后,他还帮助邓稼先申请到普渡大学的入学许可。少年时的梦想——报效祖国就要实现,邓稼先的雄心壮志终将付诸实践了!

1948年,邓稼先和杨振宁的胞弟杨振平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读书,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成为博士的他年仅二十六岁,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同年八月,年少有为的邓稼先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和留在美国的100多名学者一起跨越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投入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

自此他便和继续在美国研究学习的杨振宁天各一方,失去了联系。孟子有话: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杨振宁和邓稼先从年少相识,相知,再到长大后知心,他们有着同样的高尚目标。

为科学献身,为祖国奋斗;他们有同样慷慨的志趣情怀,杨振宁对邓稼先而言亦师亦友,助力颇多,邓稼先于杨振宁是优秀后辈,后起之秀。

二人虽相隔甚远,却都在用自己的付出努力报答祖国,相同伟大理想连接他们交错相遇的人生,谱写两名科学家的精彩传奇。

友谊长存

真友谊象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 -----欧洲谚语

回国的邓稼先接受上级指示,来到荒无人烟的西部沙漠中与世隔绝,全身投入原子弹研究工作。和妻子许鹿希结婚的三十三年中,他只有六年是真正陪伴妻孩左右的。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上空成功爆炸,带领科学团队坚持一线的邓稼先由此被誉为两弹元勋。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逐渐破冰,于1957年和李政道同获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思乡心切,1971年夏天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土地。五十多岁的杨振宁一回国,要见的第一个人就是邓稼先。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他已有二十二年没见到这位亲切的老友了。此时国内局势混乱,邓稼先和于敏等科学家正在大西北某基地学习,总理亲自出马,命科研部找到邓稼先并让他火速返京!

杨振宁没想到,他的出现和这次见面在无形中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际,也间接地保护了中国的核弹事业。两人交谈中,邓稼先不无自豪地告诉杨振宁:原子弹和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听见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杨振宁流下感动的热泪。从1964年到1986年邓稼先共参与32次核试验,强烈的射线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986年邓稼先开始住院治疗,这年五月六月间杨振宁曾回国探望他。

躺在病床上的邓稼先已经病入膏肓,口鼻不断流血,但他幸福坚强地笑着对杨振宁说:我虽然身患绝症,可我从不后悔,因为我们的核爆炸实验让国家更加强大了!

七月二十九日,邓稼先因病去世。得知噩耗,杨振宁从美国发电:\"稼先去世的消息,让我对我们长达半世纪的友谊深表怀念。\"

次年十月,杨振宁来到北京为逝去的挚友扫墓,许鹿希交给杨振宁一只蓝盒子,上书\"振宁,致礼存念\"六字,落款\"稼先嘱咐,鹿希赠\",盒中装有安徽的笔墨纸砚,以此纪念二人长达半世纪的友谊长存。

古谚语说:千千万万匹走马,换不来真正的友情。两名科学家半世纪的友谊真挚,恳切,不夹利益,不参负面,有相同的抱负,存相似的志愿。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对友谊的解读,邓杨二人虽天人永隔,但他们间高洁的友谊将与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