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GA-SpeakLessPoiMore
发现有不少人纠结什么是穹甲,说一下我的理解。叠甲:以下均为本人个人理解,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太长不看版:穹甲是下端位于水线以下,上端位于水线以上,可以保护水密性的装甲板。
穹甲之前
首先,让我们假装这是一条蒸汽动力战舰的横截面,其中灰色的是蒸汽机,黄色的是烟囱。
这样很好,但没完全好,因为脆弱的蒸汽机投影面积巨大,在作战中极易损毁,让轮船变成载着死重的帆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降低蒸汽机的高度,使其位于水线以下,这样敌人的炮火就伤不到轮机了,最多在烟道上打出几个孔。
但是,随着海战距离逐渐增加,炮弹入射的角度更加陡峭,这样显然并不保险。同时,船壳被命中后产生的大量碎片也会对内部人员、设施造成重大杀伤,这一点铁壳船比木壳船更甚。
因此,各国海军纷纷决定给他们的战舰装上装甲带,形成了最早的铁甲舰,从此,甲弹对抗的大战拉开了帷幕。图中黑色的部分即为装甲板。
然而,受限于早期装甲技术(早期熟铁装甲的防弹性能仅为克虏伯钢装甲的60%左右),为小型战舰配备装甲带是不经济也不适合的。于是,一种全新的方案出现了。
穹甲的诞生
最先出现的方案是轮机上方敷设一层水平装甲甲板。相比于大型战舰的装甲带,这层装甲甲板的厚度很低,除弹开敌方主副炮的炮弹外也用于防御小口径火炮和机枪的射。
但是,这样并没有解决水密性的问题。脆弱的船壳在水线部分被击穿后即会大量进水,即使战舰没有因为储备浮力完全丧失当场沉没,大量自由液面也会严重影响稳定性,增大倾覆的风险。
于是,诞生了在两侧采用倾斜装甲,使装甲甲板的中央部分高出水线的方案。由于形似穹顶,因此被称为穹甲。
即使水线被击穿,进水也可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并且为安装更大型的轮机提供了空间。
很多早期防护巡洋舰采用了此防护方案,出现在窝窝屎里的就有2级日巡筑摩、2级3级德巡德累斯顿和科尔贝格等。在游戏中,她们穹甲以下的部分均被视为核心区,穹甲即为核心区顶盖,下方的船壳即为核心区侧板。
现代化之路
有了两种幸福的方式,为什么不能我全都要呢?于是,出现了将装甲带和穹甲结合的设计。此外,很多采用铁甲堡而非全长装甲带设计的大型战舰,也会在船头船尾布置穹甲或干脆布置全长的穹甲,用于提升抗沉性。
窝窝屎中,美国3级大型防巡圣路易斯、德国4级轻巡卡尔斯鲁厄等即采用这种防护方式。
随着火控水平的提升,交战距离越发远了,炮弹入射角度也越发大,越过装甲带直接命中内部的穹甲不再不可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会在主装甲带上方敷设一层主装甲甲板,形成完整的装甲盒。这就是穹甲防御体系的完全体状态。
在较大型的战舰上,出于布置水密隔舱或者防鱼雷隔舱的需要,一般还会在轮机舱周围设置装甲隔板。在此形成了两种流派:
一种舰宽较大,内部空间充足,因此隔板上端与水平装甲甲板相连。德战、法战即是这种形式。
其中,高级法战的穹甲由于厚度较薄,不参加对炮弹弹体的防御,主要用于防御炮弹破碎和外侧装甲被击穿后产生的破片,也会被称为防崩落层。图中紫色的部分是隔舱,绿色的部分为核心舱。她们的核心舱是方形的。
另一种为了获得较大的核心区域空间,隔板上端与穹甲中部相连,例如一部分日战、德巡。她们的核心区上部是梯形的,炮弹有可能击穿穹甲后直接进入核心区,在游戏中会被称为“伪穹甲”,其实这也是正宗的穹甲。
穹甲的消失
在海战中,有一点很反直觉:不同于陆战中的“间隙装甲”,面对重量极大的大口径炮弹时,两层薄装甲的抗弹效果是低于一层厚装甲的,哪怕它们紧贴在一起。
因此,随着装甲技术的提升,重量极大而1+1+1<3的穹甲设计便被抛弃了,新型战舰纷纷转向主装甲带+防雷隔舱背板或单一主装甲带的设计。注意,大和级以及一些日本重巡装甲盒上端的倾斜段完全在水线以上,它们并不是穹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