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看途径:cathayplay.video/wng(北美)

7月staff pick 观影PASS

7月16日起至7月31日影迷们可以以6.5$观影8部月荐影片(《疯爱》《寒假》《渡口编年-贺家》《鱼羊记忆》《老驴头》《小事》《我还在——细菌战后的溃烂人生》《下沙牛一》),购买后7天内有效(请在7天有效期内观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疯爱》海报

中国导演王兵的纪录片《疯爱》(日译名:收容病栋)已于日本上映。近年来,王兵凭借捕捉工业城市衰败景象的《铁西区》及追踪贫困山区一家生活的《三姐妹》等作品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此次王兵的镜头对准了云南省的一家精神病院,贴近精神病人并记录他们的日常活动,可以说影片充满了一种抒情的氛围。

影片主要聚焦在精神病院的10位男性病人身上。他们中有人有暴力倾向、有人终日不说一句话、有人一直绕着走廊乱跑……镜头淡淡地记录着症状各异的病人们的日常生活。3小时57分的长篇里没有一处刻意的煽情或是激烈的主张,但弥漫全篇的那份沉重却在影片落幕后也久久难以散去。

“我是在2003年秋天开始对精神病院这个题材有了兴趣的。”王兵回忆道,“当时我碰巧去北京郊区的一家病院。病院的庭院空荡萧瑟,阴风阵阵。但实际上病区内却挤满了病人。他们完全被隔绝在社会之外,不禁产生一种神秘感。”遗憾的是,北京的这家病院不允许拍摄,找到片中这家云南的病院已是10年后的201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疯爱》剧照

拍摄前后花了3个半月。这个过程中,王兵没有去刺激拍摄对象,而仅仅是通过镜头,静静地凝视着他们,也因此患者几乎意识不到镜头的存在。王兵说:“我的拍摄是很费时间的。拍摄过程中,我不会与他们攀谈,但也绝不会移开视线。我整个人就是摄像机,我的眼睛就是镜头,全神贯注在拍摄对象身上,也就没工夫去考虑搭话。”

片中出现的只有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医护人员几乎都没有正脸。王兵介绍说:“拍摄之初,并没有决定好要拍成什么样的电影,只是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一切。大概过了一个月才逐渐明确拍摄方针,最终锁定在10名左右病人身上继续挖掘。我想要表达的是病人在封锁的空间里如何生存。所以影片的登场人物还是聚焦在病人身上比较好。”

透过影片,能够感受到拍摄者对于拍摄对象的感情。对此王兵表示,“把镜头对准某一对象的行为是极其主观的。我无法做到完全冷静客观地去观察”。

王兵自身也因为拍摄这部电影而改变了对精神病的看法。他说:“我逐渐意识到正常与病态的界限其实是很模糊的。曾经接触到一个病人,仅仅是因为在城市里遇上了堵车就忽然发病。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因为一些怎样的原因,人就有可能变得‘不正常’,而那个人,有可能是我,也有可能是你。”

原标题:王兵作品《疯爱》 聚焦精神病患
来源:新鲜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疯爱》日本海报

与人相处最重要,要接受精神病人

与去年的《三姊妹》一样,王兵一直想拍精神病院的题材,当他知道云南一家精神病院可以拍摄时,就立即开始了拍摄工作。从2013年的1月拍到了4月,“刚开始这些病人很好奇,他们就一直跟着我,但是过了几天,我们跟他们相处得很好,然后他们也就没有什么感觉,等于说只是多了一个人而已。大家也没有什么反应。实际上我觉得这就是人跟人相处,如果你不接受他们的话就不行。”

由于医院里人很多,王兵拍了好几个人的故事,一个段落一个段落来介绍一个人物,有的人物是继续往前走,有些人物就中断了。“我们不能住在里面,有时候夜戏就拍到11、12点。如果晚上去了白天就不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疯爱》剧照

他们很美,不是边缘人,应该先了解他们

王兵认为,拍摄这些精神病人包括吃喝拉撒在内的一切生活细节,原因在于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有媒体认为他将比较丑和脏的一面呈现给观众看,王兵显得有些激动,“我认为这很美,没觉得丑,你要是觉得那些人丑的话,那我们不是变成纳粹了?干脆把他们杀了算了,我觉得我们不能蔑视任何人。”

有人将精神病人视为“边缘人”,王兵反对,“首先要尊重所有的人,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生活,没有好与坏。如果你哪天病了,不要以为在那个人群里面你就比他们强,我告诉你,一模一样。他们不是边缘人,就是生病的人,需要人照顾,需要变成我们生活的负担而已。”

他觉得需要通过了解来关注精神病人,“中国社会在转型期,过去这种病例相对要少,现在这种人群的数量不断地扩大,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方。我觉得大家起码得先了解这些人。至于对他们的关怀,是无可厚非,无需讨论的。”

对于影片传达出的绝望感,王兵表示,“我觉得他们已经适应了这个地方和这种生活,好像也没什么幻想,觉得他的生活好像就在这个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疯爱》剧照

观众更喜欢外向型故事,是粗糙的生活带来的结果

由于《疯爱》的时长将近4小时,超越了一些人的观影时长预期,并且,片中有不少生活细节的重复,令人疑惑为何不做删减。但王兵却有别的看法,“我觉得其他的东西才是这个影片最好的部分,恰恰你看到的只是一个故事很强的东西,但你想一下,真正在里面人的生活故事是哪些?如果都是故事性很强的情节,那真正的精神病人,在里面生活时的感觉,等于就没有讲过。你去掉这些,电影的价值就没有了。”

他提到片中的几个细节,“比如有个人在不停地打蚊子,那个形态那么美,人的状态是那样的,他为了和他的男伙伴睡在一起,必须把另一个人赶走,就通过打蚊子的方法,把别人赶走,这是真正能让人了解他们的情节。”

“还有一个人在抽烟,抽完烟,他去撒尿,然后躺在被子里面睡觉,他的那种形状、形态,他那种抽到烟屁股的陶醉,这种东西才是最能感动人的,真正能认识他们,你说这些东西都删的话,那我们为什么要拍这个电影?”

王兵认为,很多观众喜欢看“外向型”的故事,而他真正需要的是内部的故事,所以在他看来,该片并没有任何重复的情节,“你从前往后看,每个人物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他的反映和对人的态度,没有一个是雷同的,只有在这个当中,你才能真正有感受。人对外化的故事很容易接受,对内化的东西需要一定的专注和对事物的感受力,但在中国,我们很多人天天疲惫于生活,从来不去思考我们是怎么回事,也不思考他人关注的,人除了自己的工作以及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东西以外,不关注任何事情,所以不会看到这些东西。”

说到这里,他对中国人的阅读量减少深感忧虑。“在国外,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在飞机场、公共汽车上拿一本书看,他们有阅读,有自己的时间,有一定的情绪去欣赏,吸收别人的经验。我们没有,我们全都是用手机看看,知道哪儿发生什么怪事,就很感兴趣地八卦,但真正能让你思考的东西,从来没有人去看。我们对有强烈刺激的故事很敏感,除此之外就没有感觉,没有嗅觉,这实际上粗糙的生活带来的结果,这不是一个特别有生活质量的成长。”

他坦言,自己不是要维护一个电影的长短,“电影的长短实际上根本不重要。”

而对于那些提前退场的人,他表示,“退场是他的事情,跟我没关系,我没求着你看,你去了解一个电影,了解一个人是你自己的意愿,你不愿意看可以离开。我们不是吸引你来消费,而是想让你了解一个人,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在你经验之外的人的存在,这个时候如果你不感兴趣,没有人有必要让你感兴趣,所以你的退场不起到任何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疯爱》剧照

拍商业片负不起责任,网络上太多垃圾信息

一直在拍独立电影的王兵,仿佛生活在中国电影圈之外,与商业市场更是扯不上关系,“我自己都没有信心去拍那样的电影,我也不知道该拍什么,我拍的就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许不是一个公共性的电影,对我来说,如果去拍一个商业制作,我可能负不起这个责任。”

不过对于他而言,尽管这部纪录片的成本不低,但从不需要自己去找投资,“都是有人找我们,我们才拍。”

他平时除了拍自己喜欢的电影,并不做其他的事,有时候也上网,但基本上以邮件为主,对于新的网络工具则很少去用,“我觉得有时候看的都是重复的,垃圾的信息,而不是有效的信息,或者让自己心灵有所净化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接触再多,我觉得没有意义。”

原标题:威尼斯专访纪录片名导王兵:中国人生活粗糙事不关己
来源:凤凰网
作者:秦婉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