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9日,这是一个星期二的早晨,一名叫做张盈盈的母亲突然接到了女婿的电话,女婿非常焦急,他说自己的女儿张纯如一夜未归。

张纯如离开家的时候,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样的话——你们不会希望,一个人在她的余生中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地活着,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实在太软弱,我无法承受未来的痛苦……请原谅,因为我无法原谅自己。

就在这一晚,年仅36岁的美国华裔作家,著名的独立新闻人,《南京大屠杀》这本泣血之作的作者张纯如在加州圣何塞附近的一辆车中饮弹自杀。

消息传出,中美震惊,一名以笔为刀的战士倒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牢记历史的张纯如

张纯如自杀的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对这位伟大的女性抱有崇高的敬意,所以当她去世的时候,人们真的想不明白她为什么会突然自尽。

作家张纯如曾经位列世界“最有才华的历史学家和作家”自重,是世界文坛“见证文学”的标志性作家,她的贡献极其伟大,中国人只要听说过她的故事,就一定记得她那本蜚声国际的著作《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这本书在1997年出版,仅仅过了一年,这本书就进入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震动了整个西方社会,此书在榜单上停留了整整十周,销量达到了可怕的50万本。

《纽约时报》深沉地说道:“这是60多年首次打破了中、日、美的沉没,用英文向着全世界详细揭露了当年日本人的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这本书无比详细地记载了日本当年在南京的暴行,这本书更是被翻译成了几十种语言,在之前,欧美国家对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暴行几乎是一无所知,外国的详细著作也没有详细地记录过南京大屠杀。

所以,这本书就是唯一讲述当年日本人是怎么在中国进行斩首比赛,强暴中国妇女,然后又如何用残忍的手段折磨和迫害中国人的(比如阉割、活埋、挖内脏、器官切除、人体试验是怎么出现的),日军的邪恶屠杀,更是被称之为“野兽机器”。

欧美国家的读者被这些真实历史事件震撼了,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至今日本政府都在掩盖和否定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为什么要推脱侵华战争的责任。

这本书当时引起了美国白宫的关注,白宫也专门采购了数册,就是给美国领导人阅读,美国国会还专门在1998年通过了一项谴责法案,要求日本认真反省自己的历史,甚至在加利福尼亚州还通过了一项修改有关教科书条款的决议,要求加州地区使用的所有历史教科书中,都得添加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张纯如已经成了万众瞩目的人物,但是无人知道她在写这本书时受到的煎熬,每天面对这种灭绝人性的事件,是任何正常人都无法忍受的,尤其是张纯如这种共情能力极强的作家。

当年她每天都会气得浑身发抖,有时候还会失眠多梦、头发不停地往下掉,身体也变得极其瘦削。那一阵子,她的母亲张盈盈眼见女儿如此痛苦,忍不住对她说道放弃吧。

张纯如却直愣愣地往前看着,眼带泪花地说道:“我现在所承受的这些,和南京大屠杀中那些遇难者的遭遇真的无法比拟,我是一名作家,我有责任把这些遇难者从黑暗和遗忘中拯救出来。”

“我要替那些喑哑无言的人们呼号。”张纯如伏案,继续努力地创作,就像是要把自己燃烧了一样。

谁也没有想到,最后张纯如还是被自己的情绪给打败了,各种各样的事件纷至沓来,张纯如是一名为了南京大屠杀被害人民伸张正义的战士,但是她最后患上了可怕的抑郁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说是南京大屠杀的血腥事实像附骨之疽一样,每天都在深夜折磨她,而且英文版的《南京大屠杀》出版以后,她也不断地在收到恐吓信件和电话,加重了她的心理压力,让她一直生活在威胁之中。

总之,张纯如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的母亲哭着记录道,有些人的一生是专为别人而度过的。

张纯如短暂的一生是为了南京那千千万万枉死的冤魂寻求公道和正义,我们这篇文,亦是做下一个记录,让各位读者铭记这世界曾经走过这样一名女子。

遥远的东方故乡

1968年,张纯如没有在医院出生,而是降生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

她的父母都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博士后,是一个赫赫有名的文化世家。张纯如的祖籍江苏淮安,她的祖父张廼藩曾经担任蒋介石侍从室的处长,之后移民美国,而她的外祖父张铁君更是中华民国报业界的著名报人,还曾经担任过《中华日报》的总主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纯如这个名字也颇有讲究,“纯如”二字取自《论语》中的一句“从之,纯如也,”,寓意着和谐与美好,更是蕴含着家人对她的所有希冀,和他们对祖国的无尽怀念。

在张纯如的童年,她经常听到父母提起过那遥远的1937年,对于美国的华裔来说,中国永远是他们的根,幼年的张纯如听着他们讲述,说那时候围绕着南京的长江,已经被尸体堵得水泄不通,甚至河水也变得鲜红。

幼年的张纯如就这样被种下了一颗种子,她不知道那个遥远的祖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祖父祖母又是怎么逃离那个像是“人间地狱”一样的南京。

她心中已经暗暗决定,自己有朝一日一定得回到那片土地,亲眼看看自己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1985年,张纯如考进了著名的伊利诺伊大学,亲眼看着自己的理工科毕业证书即将到手,她却做出了一个别人非常不理解的决定,她要转入新闻系,去做一名针砭时弊的新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学校的时候,她积极地向校刊《伊利诺人报》投稿,甚至成为了该刊物的主笔之一,就在张纯如在新闻系学习的时候,她还兼任着《芝加哥论坛报》的校园记者,发稿数量甚至一度占据了这份报纸极大的板面。

不过就在本科实习结束以后,因为和编辑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张纯如最后没有成为新闻记者,张纯如觉得自己并不是“随波逐流者”,她真的不想一昧听从报社的指令,从而丧失自己的独立性。

1990年,张纯如考进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语言写作硕士课程班深造,导师一眼就看出了这名亚裔姑娘的写作水平超出了一般人的水准,导师把她推荐给了哈伯柯林斯出版社的著名编辑苏珊·拉宾娜,拉宾娜阅读张纯如的文章以后,马上推荐她撰写一个人的传记。

这个人的名字,叫“钱学森”,就是我们熟知的伟大科学家,当时钱学森拒绝为自己立传,所以婉拒了采访的要求,张纯如并没有放弃,她用自己的所有精力研究了关于钱学森的资料,甚至找到了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纯如还多次前往中国收集钱老的资料,最终,《钱学森传》问世,这本书写得有多么好呢?评论家雷雨在张纯如写的《钱学森传》里写道:张纯如笔下的钱学森,不再是我们以往知道的刻板形象,是无比立体和鲜明的。

不过张纯如最伟大的杰作,永远是那本令全世界轰动的《南京大屠杀》,1994年,张纯如已经是爱情事业双丰收的人生赢家,不过就在这一年,她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纯如参观了一次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图片展。

张纯如刚踏进去,看到第一张照片就哭了,她想起了当年祖父曾说过当时有多么的惨绝人寰,这一张张照片不断冲击着张纯如的心灵,她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么令人发指的事情。

她想要做些什么,后来有人采访张纯如为什么要写《南京大屠杀》时,张纯如说道,我在这里找不到任何关于大屠杀的相关消息,就像是没有人为这件事情负责,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也正因此,张纯如决定要为那些死去的人出书,铭记他们曾经经受的苦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纯如的战斗

张纯如收拾了行囊,她决定再次前往中国,她要到南京去走访祖国的历史学家,并且走访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

当时张纯如只是自己只身来到南京,她在这里连一个朋友都没有,除了自己文学博士的学位,她没有能充分证明自己可以驾驭这么宏大历史题材的能力,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到了这里。

张纯如到了南京以后,突然开始发高烧,但是她仍然坚持工作,后来陪同她进行采访的杨夏鸣教授回忆道,说张纯如的中文水平比较一般,他需要逐字逐句地翻译给张纯如听,不过张纯如的认真和严谨让杨夏鸣感到震惊,经常用到英文材料以及中文材料核对事实。

在南京的日子里,张纯如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自己的采访工作,她先后采访了大屠杀幸存者唐顺山、李秀英、夏淑琴、潘开明、陈德贵、侯占清、刘永新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纯如写作的时候,有着极其强大的正义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她实地考察以后,见到了许多大屠杀幸存者的生活条件都极其艰辛,张纯如忍住不哭出来,只是很冷静地对杨夏鸣教授说,自己写完这本书后,要去学法律,她要和日本军国主义当年犯下的累累血债做斗争,要求他们赔偿损失。

但是谁都知道,要做成这种事情实在是太难了,西方人不会全心全意地为她打官司的,张纯如不仅仅在南京采访受害者,她在采访结束以后,马上马不停地去了台湾,因为这里也有当年的受害者们。

就这样,张纯如是燃烧着自己的生命、透支着精力写下了这本《南京大屠杀》,当这本书在全世界都风靡起来的时候,日本驻美大使使藤邦彦暴怒如雷,甚至还在1998年4月,在华盛顿举行记者招待会,不断驳斥这本书,说这是一本“歪曲历史的书籍”。

当时藤邦彦还拿出了一些所谓的“证据”来反驳张纯如,其实这些证据都是日本右翼分子美化、污蔑、否认当年事实的产物,现在却被用来攻击张纯如写的书是假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纯如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一切中国驻美大使都看在眼里,马上我们就对藤邦彦的言行提出了抗议,并且发表严正声明,因为所有人都不能否认这个历史事实。

这时候的张纯如就像是一名战士一样,不断地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还接受了日本记者的采访,她不卑不亢地回答令所有人都折服,在1998年的12月,美国公共广播公司还向张纯如发出了邀请,邀请她和日本驻美大使共同走进直播室,就日本承认南京大屠杀向中国道歉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

张纯如赢了,她厉声质问日本为什么还不敢明确承认南京大屠杀,为什么不敢做出认真地道歉?日本驻美大使被问得下不来台,张纯如还说,自己这本书的所有注释都有明确的来处,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她声明,自己这本书决不能删改一个字,更不能增加一个字,绝对不能对她的著作进行其他的附加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因为当日本出版她的著作的时候,还请了所谓的“日本历史学家”对张纯如的著作进行了误导性极强的注释,几乎把原作毁得不值一提。

这时候的张纯如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压力,日本有影响的《产经新闻》发表“百折不挠要求更正”的社论,书,要求她务必按照日本右翼学者的观点来做出自己的“更正”,而且他们不断地批判张纯如的这本书是“故意贬低战前的日本形象”。

最后的故事

张纯如就是这样一直不停地在战斗,可是有句话叫“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同样在凝视着你”,张纯如甚至遭受到过死亡威胁,在种种压力下,张纯如甚至罹患了抑郁症,导致了她出现了很多的幻觉和自杀倾向。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张纯如的生活状态极其糟糕,她一直在马不停蹄地进行巡讲和签售,疲劳和睡眠不足也透支了她的所有精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张纯如自杀的时候,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自杀之前的一段时间,她发现了自己千辛万苦生下的儿子,似乎患上了自闭症。

张纯如无法在母亲、妻子和作家这几个身份中找到平衡,当得知儿子可能患上自闭症的时候,她心中充满了内疚,她觉得自己应该多照顾儿子,当看到儿子学会走路的时候,张纯如心中不是高兴,而是没有陪伴他长大的歉疚。

根据张纯如的丈夫回忆,有一天,张纯如突然变得极其安静,甚至声音微弱地对他说:“……你渴望灯光熄灭吗?”

过了一阵子,张纯如的灯火熄灭了,她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父亲张绍进心中难掩悲痛,说道:“纯如走得太急了,如果当时她挺过来了,一定是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