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伟

“桌子再擦一遍,过生日,家里要亮堂堂的才好!”8月3日,湖北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郭档村的一户人家,郭俊峰和83岁的奶奶王贵保早早起床忙活,为他的18岁生日做准备。郭俊峰刚刚收到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自己最好的“成人礼”。奶奶止不住地掉眼泪。(8月4日 极目新闻)

郭俊峰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靠养殖发家,盖起了三层小楼。然而在他12岁那年,父母在承包的水库里双双溺亡,留下郭俊峰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去年中秋节,爷爷也撒手人寰。

寒门学子,很容易让“全民动容”。如今城市里的中产家庭,很多来自农村。其中最多的是通过读书、高考改变命运,及至到城市里找到自己位置并安居乐业。然而“小时候在农村里清苦过日子勤奋苦读”的经历,总会在一些时刻因为看到一些画面而破防。“82岁奶奶卖菜供孙子考上985”的故事,大多人不是旁观者,共情之外也会有精神洗礼,并迸发出精神力量。

寒门学子奋斗的故事,往往关联着一系列精神品质。奶奶患有二级肢体残疾,为了孙子读书和未来,残疾在她心里可能没有啥,常年卖菜供养孙子上学,83岁的老人还得冒着酷暑去城里卖菜供孙子上大学。而郭俊峰一句“奶奶养我小,我要养她老”,令所有人感慨“这是个孝顺孩子”。

这个暑假,那些懂事勤劳的寒门学子,不断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贵州凯里,因为当环卫工人的妈妈脚部受伤,一名16岁的高中生每天四点多起床帮妈妈扫大街;湖南张家界,刚被北大录取的高三毕业生钟朋辰的妈妈是一名保洁员,高考后他就帮助妈妈打扫卫生。四川乐山,环卫工人罗淑容在酷暑下清扫大街,10岁的儿子王超跟在她身后不停为妈妈扇扇子……寒门孩子的动容故事,是人世间所有人的共同精神财富。

面对寒门学子的奋斗,普通人不应是旁观者,而应是情感参与者,甚至是精神被救赎者。中国人摆脱贫困、饥饿的时间并不长。70后、80后出生的人,依然有贫困、饥饿记忆。然而现在在城市里打拼衣食无忧的人,很多人会说“感谢曾经贫困匮乏的那些日子”,因为它教给我们坚强、自立、勤奋特别是忧患意识。郭俊峰等寒门学子,时刻被贫穷提醒,造就了他们的不怕吃苦、不服气、誓要改变命运的性格。那么家境优渥家庭的孩子们呢?特别是如今大多学校的学生都衣食无忧,还有没有在“粗粝生活”之外鞭策孩子们奋斗向上的载体手段呢?俗话说“贫苦孩子早当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也要有“富家孩子早当家”的教育手段和心理建设。

吃苦奋斗、感恩自强的精神,在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是刚需。城市里的中产家庭,如果孩子“好吃懒做”,中产生活很容易“二代而断”。学校教育,某种程度来说是要塑造下一代的“民族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精神永远不过时。对孩子个体来说,不能吃苦,不热爱劳动,不知道感恩,则获得不了生活里真正的快乐。

感谢“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郭俊峰们,你们的奋斗故事是人世间的精神财富。更感谢拉扯郭俊峰长大的爷爷奶奶,以及扶助支持郭俊峰们逆袭的政府部门、学校高校,你们让奋斗“必有回报”。古往今来寒门奋斗不息的故事,承载着民族不屈不挠改变自己命运的不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