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天看到一条新闻,一网友举报大理两座露天雕塑辱华,并对“日本文化从四线城市侵入”感到忧心忡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文化入侵”并不是近些年才进入人们视野的,从五四运动以后,它便被反复提及与讨论。

但“文化入侵”一词不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名词,而是诞生于特殊时期、特殊背景,有着浓厚民族主义色彩的类似于政治口号的词汇。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有西方殖民者的基督教传入,后有日本侵华后的思想控制。民族危机之下,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切实需求与巨大帮助的。

然而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文化入侵”一词已经没有多少现实意义了。

从字面意思上看,“入侵”指的是以征服或虏掠为目的的窜犯或未经邀请、允许的强行进入。如果在前面加上“文化”二字,显然是相互矛盾的,因为文化本身并不具备入侵的属性。

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遭受文化入侵的前提往往是主权或领土被入侵,前者只是后者达成后,扩大影响以及强化控制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没有后者,前者不可能实现。

日军侵华丨图片源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军侵华丨图片源自网络

从现实层面来看,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冲突与融合是极其正常的事情。一边大喊文化输出,一边指责文化入侵,多少有点精神分裂了。

说到底,“文化入侵”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无视了正常平等的文化交流,转而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来进行全盘的审视。

这不仅反映出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或者说是一种源于文化上的危机感,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总是喜欢用俯视的目光去看待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中原王朝自古便是汉文化圈的领军者,其影响甚至遍及中亚地区。无论统一或者分裂,无论和平或者战乱,哪怕被异族所灭,我们的文化输出都没有停过。

表面上看这是落后文明被先进文明所同化,内里却是优秀文化发挥的重要作用。

这种优秀文化有一种独特的向心力,它不需要强行推广,甚至不需要太多主动的输出,别人便会自发的看齐,打心底认同并学习。

汉字文化圈丨图片源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字文化圈丨图片源自网络

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被中原文化入侵吗?当然不会。

反过来,中原王朝从宽袍大袖到窄衣小袖的演变,自然也不是因为胡人文化的入侵,仅仅是觉得更方便罢了。

到了现代,中国文化的输出能力可谓是翻着跟头的下滑,虽然有诸如孔孟、熊猫、功夫、原神、李子柒等,但与古代相比,实不可同日而语。

这当然不是中国文化不够优秀,工业水平不够发达,而是在各国主体文化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我们自身的文化发展与输出却停滞不前,甚至自断双臂。

不仅文化传播的载体,包括文学、音乐、影视、游戏等内容大受限制,传播的平台与范围也十分狭小。在这个近乎封闭且缺乏足够竞争的圈子里,内循环似的自娱自乐使得创作者与受众的水平一起下降。

就算抛开制作与传播不谈,在文化的挖掘以及表现形式上,我们做得也很差,要么炒冷饭,要么做快餐。而当国内人群无法被这些臭鱼烂虾满足时,其他文化自然会取而代之。

为什么同为鬼神文化,日漫能够深入人心,甚至全球传播?为什么韩流退出中国市场之后,反而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

上为日漫《夏目友人帐》;下为韩剧《王国》丨图片源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为日漫《夏目友人帐》;下为韩剧《王国》丨图片源自网络

这是因为他们搞文化入侵?显然不是的。

喜欢就接受,不喜欢就拒绝,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也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需求。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如今的大背景下,“文化入侵”不过是个单方面的、在自身文化输出疲软时推卸责任的、充满文化不自信与被迫害妄想的词汇。

当然,这也折射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总觉得别人的认知力与判断力不如自己,喜欢外国文化就是因为被入侵被腐蚀了,特别是当自己不屑一顾甚至讨厌的东西被大加赞赏时,更会觉得对方已经完全失去了最基本的立场。

这种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心态,几乎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无可厚非。

但如果真的热爱中国文化,想要将其发扬光大,令世人皆知,那么与其整天警惕这个,防范那个,不如强大自己,去“入侵”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