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诗词主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

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安端】、周志华、王增惠、始料不及、大东135*****220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31

《四十二章经》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逆风执炬,这是人类不能摆脱的宿命!佛说,这叫“是会因缘”。

再多的知识也不能让你过好这一生!两千年以来,佛教始终在教我们做一件事——明心、见性,过好一生!这就是佛教文学的终极命题。

宗教四框架理论说,佛教分为四部分——历史的、哲学的、神学的、文学的。文学的,这其实是文化概念的部分表述。作为佛教,其完整的文化定义应该包括佛教艺术、佛教文学、佛教建筑等等……这是一个如太平洋一样浩瀚的领域。

传统的佛教文学,主要由诗词、灯录、颂古、民间故事……等几部分组成。作为作者,我的水平实在有限,只能在沧海中选取一粟……本课,准备以佛教诗词这个佛教文学中的小领域入手,抛砖引玉。

听过我的“佛教通史”》和“佛教哲学”课的同学是了解我的——我长于逻辑,短于抒情;善于破坏,不善于鸡汤。但是,讲不好也要讲!我们就是这么年轻……

佛教文学的总原则是——用佛理来指导人生。阐发佛理、指导人生,什么形式最好?那就是CHAIRMAN MAO说的“一句要顶一万句”!就是佛教文学里最具冲击力的部分——佛教诗词。

我们的“佛教诗词”课还将延续以往的风格,用佛教的哲学来破拆佛教的文学,读懂诗句背后精深的佛理,读懂前辈高僧大德在写诗时的良苦用心。

虽然,我也想左手是仓央嘉措,右手是纳兰容若【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感时伤怀一下……但是,意境、唯美、灵魂契合……这些都非我所长,所以,我就扬长避短,不讲了。我只负责知识和理论部分;大师们负责感悟和灵魂。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美,我也是爱的,但是我不能。

下面我们就进入“佛教诗词”的理论正课。

“佛教诗词”是个大概念!首先,要从创作者的角度进行分类。佛教诗词的作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出家人;一类,是有佛教信仰的历代读书人。他们共同的创作,就是广义定义的“佛教诗词”。严格意义上的“佛教诗词”是出家人写的,要弘扬自家的法眼和宗风。

众所周知的原因,自古以来,出家人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于士大夫阶层。自唐朝以降,出家人的文化素质日益在提高,唐诗宋词之风不断地冲击佛门。初唐以后兴盛的禅宗在这股风气的冲击下,由“不立文字”到“大立文字”,以“诗”闻名的僧人就越来越多——唐朝的寒山、拾得、皎然、贯休……天才不绝;及至宋代,五家七宗并起以后,诗僧群起!

佛教诗词的题材(形式)有——颂古、律诗、民歌……种类很繁多;题材有——开悟、示法……这些宗教应用领域;也有日常起居、云游送别、江湖吟笑……这类的抒情领域。这一类由出家人创作的,是严格意义上的佛教诗词。

历代读书人把“佛教诗词”的领域扩展到了“识无边处”的地步,就是……数不胜数的禅意诗词。这是“佛教诗词”的民间派。

什么是禅意?就是——对人生的痛苦、困惑、寂寞、纠缠的一语道破!禅意,是中国式的机智和狂放,是照亮明心见性的一道闪电!禅,就是打破!打破世俗常规的见解。顿悟如刀,不论是多么残酷都必须承受。

我们中国的读书人,自入世以来……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总在这种患得、患失之间。这种患得、患失就造就了中国读书人自古就兼具儒家和佛家的二重性格——为官时,兼济天下,铁肩道义;受挫时,就独善其身,寄情山水。禅意诗词那种无住生心,水月相望的高远意境和当头一棒,要见你本来面目的顿悟,把所有的文人都打成了内伤!不论你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禅意诗词,或者说——你的诗没有禅意,你就不配做诗人。

自唐以来,“佛教诗词”的变种——禅意诗词,以及“禅意”这个文学概念,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学诗歌的创作和理论。

那么,佛教诗词和禅意诗词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法眼和宗风。狭义的佛教诗词,根据创作者所属的宗派不同,有各家的法眼,各自的宗风。虽然,佛教诗词的主体是禅宗诗,但是,也有华严宗诗,比如白居易的;也有律宗诗,比如“律虎”赞宁的,比如南山弘一法师的。天台的智顗、净宗的善导……各宗法旨不同,都需要体现在各自的诗词里!这一点,是禅意诗词不具备的。

就禅宗本身的诗词来说,或者说——就禅诗来说,也分为六个流派。我们简单地说一下儿——禅宗六个流派的法眼和宗风。什么是法眼和宗风呢?所谓各家的法眼,就是指——各家宗旨。各家对“禅”、对“法”的理解就是各家的法眼。何为各家的宗风呢?就是各家接引、开悟的教学手段和风格。比如说临济宗,临济宗的法眼是“我(实)无一法与人,平常心就是道”。它的宗风峻烈,当头棒喝——问我就打,打到你不问为止。这就是临济宗风。每家的法眼和宗风都涉及到一套巨大的理论!我们在后面的课里会逐一展开讲,这里只作一个简单地介绍。

临济宗,它的宗风叫“临济棒”。理论体系叫——当头棒喝,四照用。

曹洞宗,它的宗风叫“曹洞经”(指:曹山易)。理论体系叫——君臣五位四宾主。

云门宗,它的宗风叫作“云门三镞”。理论体系叫——函盖乾坤,水月相忘。

法眼宗,它的宗风叫“法眼空”。理论体系叫作——般若无知,一切见成。

杨岐宗,叫“杨岐境”。理论体系是——立处皆真,触目菩提。

黄龙宗,它的宗风叫作“黄龙三关”。理论体系叫——见山不是山。

临济棒、曹洞经、云门镞、法眼空、杨岐境、黄龙关,这就是禅宗六家的宗风。为什么没有沩仰宗呢?因为沩仰宗讲的是“圆相”——中国宗教图形学派,就是……画图。

从盛禅时期起,每一首诗都必须放进这个六层的书柜里——你能放进去的,就是“佛教诗词”;你放不进去的,最多只能叫“禅意诗词”。宗风和法眼,就是区分“佛教诗词”和“禅意诗词”的标准。再加上一个“圆融观”,就构成了“佛教诗词”独特的审美标准。

宗风、法眼、圆融,这就是“佛教诗词”的审美范式——法眼是否符合?宗风是否展露?意境是否圆融?这三条儿达标了,就是一首好的佛教诗词。

“佛教诗词”分类,有一个“三三三”法则。这个审美的三个范式——宗风、法眼、圆融,就构成了“三三三”法则的第一个“三”。

以上,就是“佛教诗词”,从创作者的角度区分的两个部分——“佛教诗词”和“禅意诗词”。它们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广义的“佛教诗词”,或者说就是现在流行的一个词——“佛系诗词”。

“佛教诗词”作为一个专门的审美领域,需要相关的佛教理论作指导。看词取义,没边儿地抒情,单纯地当作禅意诗词的鸡汤喝,这有悖于前代高僧大德创作的目的!并且,鸡汤是荤的,犯戒!我们吃素……

我们下一课,讲“佛教诗词”分类的第二个“三”。

【资料】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律虎赞宁】

赞宁(919~1001)北宋僧人,佛教史学家。俗姓高。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后唐天成年间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入天台山受具足戒,精研三藏。后往灵隐寺,专习南山律。与人谈论,辞辩纵横,有“律虎”之称。内学之外,兼善儒、老、百家之言,博闻强记,擅长诗文,声望日增,为吴越王钱俶所敬,署为两浙僧统,赐“明义示文大师”号。

【南山弘一法师

南山弘一法师,第十一代南山律宗之祖。原名: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智顗大师】

智顗(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俗姓陈,字德安。隋代荆州华容(今湖北公安县)人,祖籍颖川(河南禹州)。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顗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二十岁受具足戒,这时他已精研律学,深好禅观。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

【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西元613—681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净土宗实际创始人。临淄人(今山东淄博市)生于隋大业九年,少年出家,看见西方道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为此净土法门速超生死。唐贞观中到并州去拜谒道绰大师,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门。进入长安广度民众,写了十万余卷《阿弥陀经》,画净土变相三百壁。最初住过终南山常常来光明寺说法。晚年住过长安实际寺,又管理着洛阳龙门奉先寺洞的营造。大师为人护持戒法,未曾举目而视女人,心不念名利。平生以乞食为生,粗衣淡饭持戒精严,而对人慈爱宽恕信念强坚。

大师认为净土宗是顿教,往生凭藉的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信心是正因,持名是正行,但大师推崇十八愿他力的同时,并没有排斥净土宗的其他修法和其他宗派的修法,同时也强调了内因的修炼是自力和内因外缘具足的重要性。可以说,大师的思想是偏重他力,不废自力。大师提出九品往生皆是凡夫,凡夫可入报土,并依据众生生前的善恶和修行而决定其往生品位的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