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离开这个世界整整200年了,但他优美隽永、叩动心灵的诗句却永远留在后人心中,一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流传至今。

1822年7月8日,一场海上风暴夺去了雪莱年仅30岁的生命,马克思深为雪莱的早逝惋惜,称赞他是一位真正的革命家;恩格斯则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雪莱一生虽然短暂,却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富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与拜伦并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

雪莱画像。 资料图

雪莱出生在英国苏赛克斯郡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祖父是男爵,父亲属于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辉格党,当过国会议员。雪莱自幼聪颖,8岁时便能诗会文,少年时代曾在贵族子弟学校伊顿公学就读。在当时的学校,教师虐待学生的现象十分普遍,雪莱总是以反抗者的身份出现。这种反抗、叛逆的性格伴随了他的一生,凡是读过雪莱诗歌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雪莱的诗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十几岁时便与朋友合写了长诗《流浪的犹太人》,自己独立完成了传奇故事《柴斯特罗齐》和《圣安尔温》,还与妹妹合著了一部诗集。1810年,雪莱进入牛津大学学习。他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尤其推崇英国著名思想家威廉·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一书,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反对压迫奴役,反对宗教迷信,主张通过教育手段来改革社会。雪莱酷爱读书,据说在牛津求学期间只去上了一次课,其余时间都是独立阅读、研究和思考。

雪莱在牛津的日子只是匆匆一瞥。1811年初,他撰写了哲学论文《无神论的必然性》,用逻辑推理论证上帝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这年2月,《无神论的必然性》在牛津的书店出现,被一位传教士发现,立即逼着书店老板销毁。一位老师收到雪莱的赠书,也急忙赶到学校质询。3月,雪莱被牛津开除,结束了不到一年的大学生活。

离开学校后,雪莱又遭到父亲的诘难,父亲让他认错,雪莱断然拒绝。见弃于学校,又开罪了父亲,雪莱只好离家独居,其间他与妹妹的好友哈丽叶相爱,随即结婚。1812年初,雪莱与哈丽叶赴都柏林,支持爱尔兰人民反对英国统治的斗争,此间发表了《告爱尔兰人民书》和《人权宣言》,提倡民族独立和宗教解放,抨击暴政,鼓吹革命。

1814年6月,雪莱拜访了他的偶像、《政治正义论》作者葛德文,并与其女儿玛丽陷入了爱河。玛丽也是一位著名作家,1818年,她创作了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200多年来,“弗兰肯斯坦”早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符号,代表了异化、怪物行为或危险科学。

雪莱的批判态度和叛逆精神引起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忌恨,英国当局利用其婚姻事件大做文章,对雪莱诽谤中伤,致使诗人不得不愤然离开祖国,旅居意大利。在意大利期间,雪莱关心英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斗争与生活,同情支持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人民的解放运动,并与诗人拜伦结为莫逆之交。

此间雪莱创作热情非常高涨,创作了《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致云雀》《云》《自由颂》《阿多尼》《钦契》《希腊》等大批作品,其中以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最为重要。作品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和希腊戏剧家创作的悲剧,描述了普罗米修斯为拯救人类,从天上盗来智慧之火,将科学文化和生产技艺教给人类。这部披着浪漫主义神话外衣的诗剧,实际上植根于19世纪初期英国现实社会,是现实的社会斗争和诗人政治理想的曲折反映。作品真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歌颂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建立美好社会的崇高理想。

雪莱所处的时代,早期的工人运动正在兴起,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没有诞生。雪莱在他短促的一生中,反对暴政、宗教和迷信,同情和支持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向往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大同世界。今天看来,雪莱是时代的先知,是诗坛上的普罗米修斯,他通过诗歌创作,向被压迫的人民和被奴役的民族传播了革命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