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供图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山高坡陡,乌蒙山层峦叠嶂,金沙江波涛汹涌,很长一段时间,这里很多地方不通公路,往往汽车一出乡镇就派不上用场。

在乌蒙山与金沙江间,禄劝县人民法院的法官们用巡回法庭的方式把法律送到群众家门口,用实际行动履行着司法为民的宗旨,用踏实的脚步走出民族团结的道路。

国徽进村 维护法律尊严

1993年,李光学从云南民族学院毕业,成为禄劝县人民法院撒营盘法庭的书记员。从戴上法徽的第一天起,李光学和同事们多年来一直坚持着一个传统,背着国徽深入到大山里巡回办案。

因为行路难,法院的同志送一张传票有时要走一天半的路程。老百姓接到传票,又要走很远的山路应诉。

为了方便群众,禄劝县撒营盘法庭的干警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庭审方式——背着国徽去审案,将“法庭”搬到了乡村空地、农家小院。

到达当事人居住的村子后,一枚国徽、一条横幅,从老乡家借来两张桌子、几个板凳……一个露天法庭就这样形成了。

“如今庭审搭上了互联网快车,我们启用了便携式庭审设备,干警们背国徽的机会少了,但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的工作模式却被传承下来。‘背着国徽去开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那就是一种路途虽远但公平正义必达的使命追求和法治情结。”禄劝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杨文昆说,有庭审的地方,就有国徽的“身影”。

资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双语服务 法律入脑入心

禄劝是昆明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有汉族、彝族、苗族、傈僳族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到30%以上。

全县40多万人口中,彝族、苗族同胞人数居多,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长期以来都使用本民族语言,既听不懂、也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

在一起离婚纠纷案中,禄劝县撒营盘法庭采用一名汉语法官加两名彝族人民陪审员的方式,通过用民族语言与当事人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最终原、被告达成协议,调解结案。

“将法律术语转化为民族语言,群众就很容易听懂,办案也就方便了。”李光学说。

近年来,禄劝县人民法院重视双语法官队伍的培养,每年均会选派各民族干部参加政策理论、双语、法律业务等培训,他们的法律理论素养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不断提高,促进了少数民族法官群体的形成。

“我们的双语法官们用少数民族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通过双语审判确保诉讼中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司法实践中践行公平正义,在工作中的细微之处维护民族团结,助推实现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杨文昆如是说。

资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薪火相传 民族团结花更艳

“通过一代代禄法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找准了法院工作与民族团结工作的契合点,始终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审判、执行、普法、移民、扶贫等各项工作中,用法治护航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杨文昆说,结合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发展新要求,禄劝法院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手段和方法,全面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

依托禄劝县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禄劝法院在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了非诉讼服务中心,在县法院设立了诉前委派调解服务中心,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以非诉调解服务为切入点,拓宽多元调解的范围。

禄劝法院在全县成立了17个法官工作站,还成立了3个法官便民联系点,定期每月开展一次法官工作日活动,把法庭开到少数民族群众家门口,就地、及时地为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纠纷,以判后答疑、以案释法等方式深入彝山苗岭宣传法律法规。

背着国徽去开庭的精神,如同灯塔一般,禄劝法院不断总结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从“创建”向“示范”转变。(昆明民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