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依靠外贸起家的国家,韩国经济自然十分倚重国际市场,可以被出口输出的东西被韩国人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韩流”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客观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时过境迁,“韩流”在中国已经不吃香了,不仅韩国的明星没有了当年那样的影响力,韩国的财阀、大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也遭遇了“滑铁卢”。曾经风靡一时的韩国文化,正在逐渐被国人抛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 从首尔刮到北京的风

1997年,央视引进第一部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这一年也被称之为“韩流元年”。同年,东南亚金融海啸爆发,迅速席卷了整个亚洲,韩国也遭受了极为重大的冲击其国内9大银行和3大财阀相继倒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对冲金融危机,1998年竞选总统成功的金大中提出“发展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的经济政策。从那个时间点开始,文化产业开始被纳入到韩国重点扶植产业,“韩流”文化开始发展壮大,并逐渐走向国际市场。至2002年,韩国的文化产业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8万亿韩元,占国民GDP的比重为2.89%。

2000年2月,H.O.T在北京工体举办演唱会,在那个信息传播远没有今天便捷的时代,7000张演唱会门票很快被一扫而空,“韩流”之风已经从首尔刮到了北京,成功俘获了中国年轻人的心。12年之后,BIG BANG首度至中国巡演,黄牛票的价格一度被炒高到12000元,一大堆热播韩剧被引入国内,也造就了一大批的“欧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娱乐业打开中国的市场,其余产业陆续向中国进军,韩系车、韩系化妆品、韩系手机都曾在中国风靡一时!2014年,中国赴韩游客数量同比攀升41.6%,为韩国带来了1053亿元的经济效益。

潮起潮落是自然规律,韩流文化在中国迎来发展巅峰以后,不可避免的迎来了没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二、 韩流大潮消退

如今,“欧巴”已经不再是一个火热的网络词汇,百度贴吧、社交平台上关于韩国明星的话题热度已经消散,再也没有一部像《来自星星的你》一样的爆款剧能够俘获国内众多年轻人的心。相反,韩流文化影响之下,中国本土诞生出的许多“流量小生”已经代替了韩流明星成为了粉丝追捧的热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巅峰时期,韩系车在中国的年销量破百万,中国每卖出10辆车就有一辆是韩系车。到了今天第一季度,韩系车销量已经下滑到了11万辆,市场份额跌到了1.8%。2016年连环发生的三星Note7爆炸事件,也让国人对这一品牌的信任降至冰点,2019年,在华销量年年下滑的三星关闭了最后一个中国手机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韩流明星一起进入到中国的韩系化妆品也迎来了“没落期”。悦诗风吟仅2020年在中国就关闭了超90家门店,伊蒂之屋去年3月份更是关闭了中国所有的线下门店,韩系化妆品在中国的“遇冷”,也正让更多韩国化妆品巨头重新审视中国市场。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韩流”被中国抛弃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文化自信

首先是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以来韩系产品主打的是“高性价比”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安全问题开始突显出来。三星手机爆炸暂且不提,现代菲斯塔在国内的防撞测试中,车内成员安全指数仅为M,距不合格仅一步之遥。产品质量问题,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品牌丧失了信心。

最关键的是自2016年“萨德”导弹危机开始,中韩两国的关系开始下降。民间对“韩流”的抵触情绪迅速升温,作为韩国4大财阀之一的乐天集团,在中国的业务迎来了显著的阻碍,但了濒临退出的尴尬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近年来,文化自信正在成为国家建设的一个重点领域,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老国家。“中流”才是我们最应该追捧的,也是我们需要向全世界传播的。

总结

韩国娱乐业、韩系车、韩系手机、韩系化妆品等产业领域在中国迎来了集体大溃败,终其根本原因来说,还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使文化自信的建设脚步加快,韩流在中国已经没有市场。当然,两国关系的变化也是造成韩流在民间迎来抵制的重要原因。

对于韩流在中国的集体大溃败,朋友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