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我在广东写故事”(ilove-style)原创。

作者:广仔,一介商人,五星写手。

分析故事背后的人性和心理,探究事件的深层次逻辑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刘一家三口在吃晚饭,

大刘先吃饱了,放下碗筷后拿起手机就躺到沙发上刷视频。

媳妇则一边吃,一边喂两岁多的儿子。等儿子也吃饱之后,就把他抱到沙发上让大刘看着,自己则进厨房洗碗。

不一会,儿子哭起来了,大刘就下意识地伸出左手去轻拍儿子的背部,嘴里念着“不要哭,不要哭,妈妈很快就过来了哈”,但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过手机屏幕。

厨房里的媳妇听到哭声,就走出来想看个究竟。原来是儿子尿裤子了,尿液顺着腿都流到沙发上了。

可是大刘一直没察觉,笑眯眯地盯着手机。

媳妇俯身看了一下,原来大刘正在看“骗你生女儿系列”的搞笑视频,难怪一直在笑。

她的怒火一下子就上来了,一巴掌打在大刘的脸上,并骂道:“看什么看!你自己没有孩子吗?平时让你带孩子,就推三推四。看别人的孩子就看得津津有味,你是不是有病?”

大刘摸着火辣辣的脸庞,茫然若失。

有多少人在大刘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

“自家的肉不香,人家的菜有味”。

这貌似是人类的通病:老婆是别人家的好,孩子是别人家的优秀,饭菜是别人家的香,故事是别人的精彩……

所以我们的焦点和心思总是轻易就被外界的人和事吸引住。

例如每天早上睡醒打开手机看看世界各地发生了什么大事件,而不是想想自己今天应该用心去处理哪些事情。

我们旅游也是一样,自己生活的地方就觉得没什么值得观赏的,呆腻了,必须要去别人呆腻了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

就像我住在广州十多年了,但是从来没有去过广州塔顶和长隆游乐园一样,宁愿去外地偏僻的不是那么知名的地方去看看,也不想在周边玩耍。

说白了,就是我们人类的好奇心、猎奇心和追求新鲜感在作怪。

今天想八卦一下谁谁谁的情史,明天去研究一下国际大事。

有好奇心是好事,可是,当外界这些人和事没能给我们带来价值的时候,那么,这些人和事对我们而言,就是“噪音”,它们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消耗我们的专注度,降低我们对自身生活的幸福感。

例如,你老公每个月给你2000块钱的零用钱,本来你是觉得很幸福的,但是当你听说某人的老公每个月给她的零用钱是2万,那你就会瞬间觉得很失落,对老公的2000块钱再也感觉不到幸福了。

又或者,本来你是可以专心去做今天的工作的,但是你一大早就打开新闻去研究俄乌冲突,导致你一整天都对此事念念不忘,在内心里不停地分析冲突的趋势以及影响,从而不能专心地工作。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十年后的生活跟十年前相比,没有多大的起色,因为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外面的人和事吸引和消耗掉了。

换句话来说,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和专注度是非常珍贵的时候,才算是走在了正确的人生道路上。

一个优秀的人,他一定是懂得去屏蔽“噪音”的,轻易不让外界的人和事来打扰到自己的生活。

所以,我觉得,人就应该是越活越自私和孤独,越来越功利和现实的。

这个自私并不是说去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是钱财,花费在自己的生活上,花费在对自己重要的人和事之上。

换句话来说,就是人们常说的,年纪越大,就越要做减法,把不重要的人和事请出自己的生活。

功利现实,就是看这个人、这个事,能不能给我带来好处,能不能给我带来价值。

例如到了我这个年纪,普通朋友说约我去吃饭喝酒,我都会先掂量一下,这个饭局酒局能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如果没有带来任何价值和好处,我都是直接拒绝的。

咋可能随随便便地就赴约呢?我自己又不是消费不起这顿饭、这瓶酒。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岂不是显得很冷漠、很绝情?很容易没有朋友的。

我想说的是,哪来的那么多感情?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要么是物质上的,要么是精神上的。

如果两方面都没有价值交换,那就不是值得你用心去维系的关系。

所以,想要自己的生活好起来,归根结底,就是要学会屏蔽“噪音”,少关注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少跟不能给自己带来价值的人来往。

我第一次觉得“自私”和“功利”竟然可以是褒义词。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多歧可贵,不取苟同。

欢迎点评,与世界分享你的思考和知识。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