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强国复兴有我”系列宣讲活动拉开序幕,正式启动北京冬奥精神宣讲十六区系列巡讲活动。首场报告会在位于朝阳区的国家速滑馆和延庆区的冬奥文化广场两地同步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运动员、制冰师、奥林匹克文化推广者、双奥记者、冬奥志愿者等从不同角度讲述筹办举办期间亲历亲为、精彩非凡的冬奥故事。
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冠军任子威、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冠军齐广璞、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冠军隋文静/韩聪、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冠军杨洪琼,将深情讲述参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比赛中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感人故事;北京冬奥会滑雪救援队医生、制冰师、奥林匹克文化推广者、5G技术智慧办奥亲历者、双奥记者、城市规划师、冬奥志愿者从不同角度讲述筹办举办期间亲历亲为、精彩非凡的冬奥故事。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冬奥精神宣讲团由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委讲师团)联合组建,是迎接党的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主题宣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20名宣讲员组成。
8月8日起,北京冬奥精神宣讲团将走进北京市十六区开展线下巡回宣讲约20场。同时,还将在新华社、北京电视台开展线上展播,并通过公交、地铁、高铁、楼宇电视、学习强国等平台开展短视频云宣讲。
故事
冬奥建设者:中国智造创造中国奇迹
宣讲员刘源洁来自国家速滑馆,她见证了国家速滑馆的天幕织就,见证了“最快的冰”诞生全程,也见证了一个个冬奥奇迹:国家速滑馆以13次刷新奥运纪录、创下1个新的世界纪录、产生14块金牌的成绩,征服了全世界奥运健儿和国际社会。
宣讲员刘博强同样来自冬奥会建设一线,他曾是首钢的一名轧钢工,随着首钢转型成为一名制冰师。钢铁工人转型干制冰,这种从“火”到“冰”的跨界,难度极大。为了练好制冰“打点”技术,他曾背着四十多斤重的打点壶,以马路当冰场,练习了将近两个月,打点路线大约150公里长,一点点掌握制冰技术。最终,刘博强以制冰师的身份进入到冰立方,参加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制冰保障工作。
冬奥参与者:打造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
宣讲员杨洪琼是冬残奥会越野滑雪运动员,在家人的支持下,因意外致残的她一步一个脚印,从省轮椅篮球队到国家残疾人越野滑雪队,一路刻苦训练。“我今天摔的坑,今后一定会用奖牌来填平!”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她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来自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的刘新华,则讲述了冬奥会开幕式的精彩故事:从冬奥会开幕式上美轮美奂的烟花“迎客松”,到冬奥会意境幽远含蓄的“折柳送别”,中国人用浪漫为世界献上了无与伦比的冬奥会。
冬奥保障者:打造冬奥会坚强屏障
宣讲员杨顺利来自朝阳区双桥医院,是顺利完成马泉营涉奥驻地医疗服务保障的一名医务工作者。“马泉营驻地每天至少有2000人往返奥运场馆,至少有180多辆车次进出驻地,大家紧盯每一辆车、每一个人,防破环、做核酸……”在会上,杨顺利介绍了作为“后盾”的医护工作者81天的主要工作,是他们构建了冬奥会防疫的坚强屏障。
提起冬奥会保障者,庞大的志愿者团队不可忽视。宣讲员赵建铭是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生,也是冬奥会志愿者。他服务的场所在首都机场,整个赛事期间在机场的志愿者一共服务了涉奥人员37000余人次、行李数103000余件,圆满完成了“国门”志愿服务。
冬奥传播者:让全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宣讲员汪涌是新华社的一名体育记者,也是一名“双奥”记者。20年来,他先后采访过萨马兰奇、罗格和巴赫三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发表了6000多篇稿件,见证了从夏奥会到冬奥会展示出来的“中国力量”。
“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人”侯琨虽不是记者,却也践行了传播冬奥精神的使命。他历时八年完成了“奥林匹克环球行”,从2012年到2020年1月,走遍了所有举办过冬季、夏季奥运会和青奥会的26个国家的47个城市,向全世界传播冬奥精神,讲述冬奥故事。
本组文/本报记者 刘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