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民国时期锋芒毕露的鲁迅、胡适、章太炎、梁启超等人,陈寅恪的知名度要小得多。身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又出生于书香门第,陈寅恪并不被百姓熟知,但在真正的文化圈内,他却享有处于金字塔顶端,无可撼动的地位。

一个是地位崇高的国学大师,一个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陈寅恪和鲁迅同样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两人自然会有交集。但有趣的是,向来以辛辣批判、不留情面为名的鲁迅却从未写文批评过陈演恪,而陈演恪也对鲁迅的事情保持沉默,从不发表意见。

看上去两人交情不深,但事实上陈寅恪和鲁迅是早年相识的旧人。1902年,鲁迅考取了前往日本公费留学的机会,而他所在的这艘远洋的轮船上还满载着其他和他一样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其中包括了厉绥之、钱均夫、陈衡恪,以及陈衡恪年仅12岁的弟弟陈寅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寅恪是跟随哥哥一起去日本的,他能与鲁迅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是因为他的哥哥陈衡恪与鲁迅一直是十分要好的密友。而且当年这艘船上的带队老师俞明震还是陈家兄弟俩的大舅,鲁迅对他十分尊敬,且在日记中称他为“俞师”。

从1902年入学到1904年毕业,鲁迅与陈衡恪为同窗,自然会对陈寅恪照顾,不过此时的鲁迅是把他当成弟弟来看待的,毕竟两人相差了9岁。同窗两年回国后,鲁迅仍与陈衡恪交往密切,他的日记中还记载了两人一起相约逛书店、吃饭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出名后,有时候忙不过来,竟然还叫陈衡恪代写寿联。对于陈寅恪这个小自己9岁的朋友的弟弟,鲁迅也从未忘记关照。1909年,鲁迅曾经和自己的弟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一本《域外小说集》,他还给陈寅恪送了一套。

当时的陈寅恪19岁,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鲁迅送出此书,颇有激励其努力读书的意味。第二年,陈寅恪自费出国留学,自己一人去了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等之名大学读书。1918年的时候,他又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欧美求学的过程中,陈寅恪不仅致力于东方古文的研究,同时也吸取了大量西方文化,精通8种包括突厥、梵文、西夏在内的外语,达到了真正通古博今的程度。但是,陈寅恪一生致力于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研究,一心不闻窗外事,就连文章都发表得少。

而此时的鲁迅已经扛起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在世界文坛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刺激着他的文字更是刺激着中国人的思想,戳着国人的脊梁骨。两人一个在国外,一个在国内,自然交集就变少了,而且1925年陈寅恪回国后,展现出来的已经是另一种精神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学15年,陈寅恪已经35岁,他的学识水平本令国内所有的国学大师佩服,就连梁启超都自叹不如,但此时的陈寅恪仅仅只是发表过一篇文章而已。自从被推入清华大学执教,陈寅恪就一心扑在了语言文学的研究上,鲜少过问世事。

他和鲁迅俩人,一个是后生,一个是前辈;一个维护历史文化,一个开拓未来方向;一个选择文化积淀,一个选择思想斗争。在那个时代,两人的思想明显是水火不容的,但两人却同时保持着互不干涉的默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陈寅恪也曾对新文化运动表达过不满,但他从未对鲁迅发表过意见;鲁迅写文痛斥嘲讽过陈寅恪的好友吴宓主持的杂志《学衡》,但却对《学衡》中陈寅恪的文章保持沉默。1936年,鲁迅去世,举国痛哀,陈寅恪仍保持着沉默,连鲁迅的葬礼也没有参加。

直到陈寅恪步入晚年,有人问起此事,陈寅恪才解释说鲁迅是“当代圣人”,也是“民族魂”,而他的研究方向却与鲁迅相左,倘若他和鲁迅表现出过多的交情,恐怕会落人口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他身为晚辈,也怕自己会成为鲁迅笔中的“谬托知己”,依靠与名人的关系“既以自炫,又以卖钱”,所以陈寅恪便干脆对这段交情三缄其口,只沉醉于自己的研究,干自己的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寅恪的这番心性和骨气的确让他成长为了一代国学大师,被人誉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不枉“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