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在服装制度上,非常重视中华传统,《宋史·舆服志》中记载几次服制改革。聂崇义编《三礼图》,是为了“详求原始”,详细考证制度,“遵其文”“释其器”,以“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仿虞周汉唐之旧”,虽不会完全遵从旧制,但宋代服装制度已成为后代力图恢复旧制的蓝本。在历代舆服志中《宋史·舆服志》篇幅最长,规定最严谨,文化气息也最浓。

男子官服与民服

朝服

宋代官员朝服式样基本沿袭汉唐之制,只是颈间多戴方心曲领。这种方心曲领上圆下方,形似缨络锁片,源于唐,盛于宋而延至明,在明代王圻《三才图会》中有图示,后面应为长长的丝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左·|  饰方心曲领、穿朝服、 戴通天冠、佩蔽膝的皇帝

图右 |  朝服、方心曲领、蔽膝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剧清平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黄色仍为皇帝专用服色,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时即是黄袍加身而称帝的。

下属臣官,三品以上多为紫色,五品以上多为朱色,七品以上多为绿色,九品以上为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上朝时多佩鱼袋,唐代时即作为出入宫廷的证件鱼符,起始于秦代传达命令时从中剖成两半的虎符,唐宋已作为显示等级的标志了。

不过,唐宋还是有所区别。

唐代是金属质鱼符装在锦袋中,武则天时改成龟符,后又恢复为鱼符。宋代时主要是以符袋作为标志,因而符袋材质、颜色、纹样就不尽相同了。带钩仍应用广泛,其中不乏精致之品。

图 | 玉带钩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鱼袋|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鱼袋|图源网络

需要单独说明的是,依宋代制度,每年必按品级分送“臣僚袄子锦”,共计七等,发给所有高级官吏,各有一定花纹。如翠毛、宜男、云雁细锦,狮子、练雀、 宝照大花绵,宝照中等花锦,另有毬路、柿红龟背、锁子诸锦。这些锦缎中的动物图案继承武则天所赐百官纹绣,但较之更为具体,为明代补子图案确定了较为详细的种类与范围。

幞头

作为宋人首服,应用广泛。

不过唐人常用的首服幞头至宋已发展为各式硬脚,其中直脚为某些官职朝服,其脚长度时有所变。据说起源于五代,《幙府燕闲录》载:“ 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潜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伪孟蜀始以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两脚左右很长,谓之龙角,人或触之,则终日头痛。至汉祖始仕晋为并州衙校,裹幞头两脚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翘,今不改其制。 ”两边直脚很长,是宋代官员首服的典型特点,有“防上朝站班交头接耳”之说,不一定可信,我们可以将它作为一种式样用来辨认宋代官员的服饰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戴直脚幞头、穿圆领襕衫的皇帝 (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仁宗坐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有交脚、曲脚,为仆从、公差或卑贱者服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平乐》中的各式幞头

高脚、卷脚、银叶弓脚,以及一脚朝天一脚卷曲等式幞头,多用于仪卫及歌乐杂职。另有取鲜艳颜色加金丝线的幞头,多作为喜庆场合如婚礼时戴用。

南宋时即有婚前三日,女家向男家赠紫花幞头的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中兴瑞应图》中的宋高宗,时为端王所以身穿无纹大袖紫袍,头戴直脚幞头

幅巾

在宋时重新流行。

当官员幞头逐渐演变成帽子时,庶人已不多戴。

一般文人、儒生以裹巾为雅。

因可随意裹成各式样,于是形成了以人物、景物等命名的各种幅巾。如桶高檐短的“东坡巾”,还有 “程子巾”“逍遥巾”“高士巾”和“山谷巾” 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以幅巾束发的男子 (南薰殿旧藏《历代名臣像》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起:幅巾、长者巾、东坡巾;《人物图》《韩熙载夜宴图》《苏东坡像》

襕衫

男子常服中有宋代特点的是襕衫。

两宋时期应用最为普遍。

即是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

襕衫在唐代已被采用,至宋最为盛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穿襕衫的男子 (南宋梁楷《八高僧故实图》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大袖圆领襕衫示意图

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文人雅士或低级吏人服用。

通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

也有不施横襴者,谓之直身或直缀,以取其舒适轻便。对襟背子也为燕居或文人所服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圆领襕袍;左起:安元寿墓壁画,步辇图,琉璃堂人物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

帽衫

为士大夫交际常服,配套为头戴乌纱帽,身着皂罗衫,束角带,蹬革靴。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乌纱帽,这种帽式在隋唐即已出现,唐代杜佑《通典》载:“ 隋文帝开皇初,尝著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后复制白纱高屋帽,接宾客则服之。大业年令,五品以上通服朱紫,是以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 ”唐时纱帽被用作视朝听讼、宴见宾客之时。而宋时儒生也戴,样式尽可随己所好,一般以新奇为尚。

除帽衫之外,还有初为戎服,后成官员便服的紫衫;有举子服用、女子亦穿的凉衫,或称白衫,再后演变为丧服。

韩熙载夜宴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熙载夜宴图

裘衣

是由羊、兔、狐、獭、貂等动物皮毛制成的皮衣。

《晋书·郗超传》即有“ 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 ” 的叙说,在唐宋诗词中屡见,如苏轼词中“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等。其中一种华美的贵重裘衣,谓之鹤氅(早年鹤氅据传为真鹤羽制成),一般为高士穿用, 穿着后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仪态。

进入20世纪以后,宋墓中屡有服装实物出土,如金坛南宋周瑀墓内出土33件男式衣裳, 是难得的形象资料,如围裳、开裆夹裤、圆领单衫和漆纱幞头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古裤与漆纱幞头 (江苏金坛周瑀墓出土实物)

体力劳动者大都短衣、紧腿裤、缚鞋、褐布,以便于劳作。

由于宋时城镇经济发展,一时各行业均形成特定服饰,素称百工百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 有小儿子着白虔布衫,青花手巾,挟白磁缸子卖辣菜……其士、农、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绘数百名各行各业人士,服式各异,姿态纷呈,非常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穿短衣的劳动者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另有僧侣服、衙役服、兵服等,在宋代也表现出趋于规范的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左 |  穿袈裟的僧人 (宋人《白描罗汉图》局部)

图右 |  穿铠甲的武士 (敦煌莫高窟彩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铠甲示意图

女子冠服与便服

宋代女子服装,一般有襦、袄、衫、背子、半臂、背心、抹胸、裹肚、裙、裤等,其中以背子最具特色,是宋代男女皆穿,尤盛行于女服之中的一种服式。

背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背子示意图

以直领对襟为主,前襟不施襻纽,袖有宽窄两式,衣长有齐膝、膝上、过膝、齐裙或至足踝几种,长度不一。另在左右腋下开以长衩,好像有辽服影响因素,也有不开侧衩的。

宋时,上至皇后嫔妃,下至奴婢侍从、优伶乐人及男子燕居都喜欢穿用,这种衣服随身合体又典雅大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穿背子的妇女 (宋人《瑶台步月图》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穿背子与衫袄的女子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出土壁画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襦之式最迟在战国时即已出现,多系在裙腰之内。

这一时期有由内转外的趋势,犹如今日朝鲜人所穿短襦,不系裙腰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左·|  穿襦裙、大襟半臂、 披帛、梳朝天髻的女子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彩塑之一)

图右 |  襦裙、大襟半臂、 披帛示意图

为日常服用衣式,大多内加棉絮或衬以里子,比襦长,且腰袖宽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宋宫词》

为单层,以夏季穿着为主,袖口敞式,长度不一致,一般用纱罗制成。宋诗中:“薄罗衫子薄罗裙”“藕丝衫未成”“轻衫罩体香罗碧”等诗句形象地描绘出衫的轻盈与舒适。

福州南宋黄昇山茶花罗上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州南宋黄昇山茶花罗上衣
山茶花罗上衣细节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茶花罗上衣细节图

半臂

原为武士服,因袖短而称之为半臂。唐代女子喜欢穿着,宋代男子多穿在衣内,女子则套在衣外。

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示意图

背心

特色在于无袖,基本同于魏晋时裆。连同半臂、背子等均为通对襟, 这里区别为半臂加长袖可成背子,半臂去袖则为背心,与某些裆肩处加襻有所不同。

南宋时期黄昇墓中的女性服饰:漆烟色牡丹花罗背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时期黄昇墓中的女性服饰:漆烟色牡丹花罗背心

抹胸与裹肚

主要为女子内衣。两者相比较,抹胸略短好似今日乳罩,裹肚略长,像农村儿童所穿兜兜。因众书记载中说法不一,如古书中写为“袜胸”,而且有抹胸外服之说,因此很难确定具体式样,只是这两种服式都是仅有前片而无完整后片。以《格致镜原·引古月侍野谈》中记“粉红抹胸,真红罗裹肚”之言,当是颜色十分鲜艳的内衣。

南宋时期黄昇墓中的女性服饰:抹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时期黄昇墓中的女性服饰:抹胸

是妇女常服下裳。宋代在保持晚唐五代遗风的基础上,时兴“千褶”“百迭”裙,形成宋代特点。裙式一般修长,裙腰自腋下降至腰间的服式已很普遍。腰间系以绸带,并佩有绶环垂下。“裙边微露双鸳并”“绣罗裙上双鸾带”等都是形容其裙长与腰带细长的诗句。裙式讲“百迭”者,用料六幅、八幅以至十二幅,中施细褶,如诗中形容“裙儿细褶如眉皱”。裙色一般比上衣鲜艳,其中“淡黄衫子郁金裙”“碧染罗裙湘水浅”“草色连天绿色裙”“瑈蓝衫子杏花裙”等写出绚丽多彩的裙色。从“主人白发青裙袂”和“青裙田舍归”等诗句中又可看出,老年妇女或农村劳动妇女多穿深色素裙。宋代女裙料多以纱罗为主,有些在裙上再绣绘图案或缀以珠玉,“珠裙褶褶轻垂地”记下装饰。裙式中还有在裙两边前后开衩的“旋裙”,因便于乘骑,初流行于京都妓女之中,后影响至士庶间,再发展为前后相掩以带束系的拖地长裙,名曰“赶上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平乐》

汉族古裤无裆,因而男女都要在外着裙或袍,裙长多及足。劳动妇女有单着合裆裤而不加穿裙子的,应为之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卷起裙子,穿长裈劳动的妇女 (王居正《纺车图》局部)

宋代风俗画家王居正曾画《纺车图》,图中怀抱婴儿坐在纺车之前的少妇与撑线老妇,都穿着束口长裈,所不同的是,老妇裤外有裙,或许是因为劳动时需要便利,因此将长裙卷至腰间。这种着装方式在非劳动阶层妇女中基本没有。除此之外,宋女还有膝裤与袜子,“一钩罗袜素蟾弓”不仅示出袜料,而且表明了宋代女子已经缠足成风,《两宋名画》中杂剧人物也留下缠足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缠足的女子 (宋人《杂剧人物图》局部)

鞋子讲究红色鞋帮上绣花,且作凤头形的式样,劳动妇女多数着平头、圆头草鞋,天足,以便于耕作等体力劳动。

盖头巾

方五尺左右,以皂罗制成。为女子出门时遮面,后以红色纱罗蒙面, 作为成婚之日新娘的必备首服,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近代。

花冠与佩饰

花冠初见于唐,因采用绢花,即可把桃、杏、荷、菊、梅合插一冠上,谓之“一年景”。

男女均可戴,周密《武林旧事》记正月元日祝寿册室,有诗戏曰:“ 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东京梦华录》记:“ 公主出降,有宫嫔数十皆珍珠钗插吊朵玲珑簇罗头面。 ” 《梦粱录》中也记“ 飞鸾走凤七宝珠翠首饰花朵 ”一类发饰,还有“ 白角长梳,侧面而入 ”等具有宋代特色的发饰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左·|  戴花冠的女子 (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局部)

图右 |  梳朝天髻并簪花的女子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彩塑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宋代女子头饰 (李嵩《听阮图》局部)

当时官宦贵妇服饰上常有应景的花纹,据邵伯温《河南邵氏闻见录》记:“ 张贵妃又尝侍上元宴于端门,服所谓灯笼锦者。 ”

上元灯节时服灯笼锦,其他四时节日也穿着与之相配的衣服与饰品,这体现出重文抑武的宋代,人们更加注重年节的文化性。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 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 ”女词人李清照曾写:“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也写道:“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均在写景之中同时描绘出了宋时年节之日的应时饰品。

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

当时,妇女仍饰面妆,但其程度远不及唐,只是如欧阳修词中:“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或《宋徽宗宫词》中 “ 宫人思学寿阳妆 ”等。

至于宋代女服的实物资料,福州南宋黄昇墓内曾出土334件,包括女式衣裳、 衣服面料等,都显示了当年纺织服装所达到的高度发展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印花罗褶裙 (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实物)

编辑/夏梦青

设计/张力天

审核/章晓芳

由于微信公众号近期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经常看到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每次阅读文章后,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这样每次推送的文章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