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affler杂志在2021年12月17发布了一篇文章,叫《病态的文科》(《I'll Liberal Arts》),副标题是把“政治学置于次要位置的政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一所小型文科学校的行政部门向学术政策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取消政治系的提案,教师大会以压倒性的票数反对该提案,美国政治学协会也致函呼吁不要取消,但是董事会最终还是取消了政治系。而该州的另外一所大学则以预算为由停止了英语系专业的招生,作为私立大学的圣约瑟夫学院对学科优先级排序总结为3点:“中心性和重要性”“需求和机会”和“生产力、收入和资源”。照此,可以归纳出美国文科的三个特征,“边缘性和次要性”“就业困难”和“不能直接贡献利润”。

不过,作者认为这些优先级是胡说八道,他们巧妙地将行政判断伪装成正当程序,用来掩盖政治动机,即一些董事会通过取消人文学科来改变美国高校政治人口的结构。他说,如果真的是为了学生考虑,大学有无数方法将文科教育和其他专业结合,来平衡学术和就业的问题,砍掉文科是短视和危险的。

针对文章提到的问题,通过一些数据可以看到,在大学录取方面,自1970年以来,STEM,也就是理工科增加了11%,而人文科学科学减少了1/3。

即使是已经减少招生,文科的就业形势也依然不容乐观。

再一份针对美国大学毕业生未充分就业的调查里,理工科专业普遍要比文科专业就业好,未充分就业的定义是:工作不需要就业者的大学专业技能或者从事兼职工作,工时不足。

文科就业最好的是新闻传播专业,而人文科学、通识教育、人类学就业最差,超过一半的人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虽然国情不同,但国内文科也面临着与美国一样的身份正当性的问题。在美国深红州,文科关心的种族歧视、收入不平等、劳工保障、疫苗、气候问题,从直觉上看是与经济增长相冲突,但实际上,历史上生产力发展不单纯依赖技术上的进步,更多的是通过政治理念、社会结构上的巨大改变来推动。

文科误国,文科生太多,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恰恰是进步阻力一方灌输的,为了维护现有利益结构。在我国文科专业通过完善法律、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员工和弱势群体权益来释放更多的生产力,最终实现经济发展。

这些理念必须要进入到体系内部和教育系统,才能发挥作用。在私营部门其思想性的一部分无法发挥作用,就变成单纯的才艺展示。正因为如此,文科专业在可量化的生产力面前必然是完败的。

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理工科一样,都依赖学术共同体来维持身份的合法性,个人能力研究成果是通过同行评议来衡量的。当你走出了这个系统,这套评价标准就消失了,个人价值也就消失了。

但是工科可以直接运用到社会生产来实现个人价值,他们可以直接走进私营部门,哪都需要码农,这一点上,理科也面临着和文科一样的困境,一个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在贴吧发帖来做研究,谁来评议呢?你必须要发到学术期刊,回到学术共同体内部。

在私营部门一个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要充分就业,就只能进入到教育培训系统,理科比文科至少有一点强:理科有专业壁垒。

很多理科生也可以发视频讲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也就是通常说的民哲。但很少有文科生能够发视频,讲讲黎曼猜想、标准模型。

理科生走向市场至少专业能力不会受到质疑,文科生不仅在作用上被低估,其能力也是受到挑战的,谁都能对你的专业说点什么。

普通人对于文科的理解就是知识的记忆,历史学就是知道一个国家、一个人物的每一年发生了什么,而不是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看待历史的角度,文学就是读书多,文笔好,会讲故事,甚至还不一定;哲学和政治学就是对各个学派了如指掌,引经据典、高谈阔论。

大众需要的文科就是一个信息的堆栈,一种文案上的审美;而观点就是个人经验、意识形态对历史理解、文学理解和哲学理解的置换。

大众当然没有义务从专业角度了解一切,但这种需求决定了生产方式,强调个人的历史理解是没有用的,要去了解观众想听什么样的历史故事。所以,文科生在市场上的专业运用,跟他的学术素养是相违背的。

卫报的编辑曾吐槽,现在的网络媒体,不用打一个电话就能发新闻了,意思是网络媒体不需要联系和采访当事人,不需要做事实核查,随便搜点资料就可以写新闻。

文科生跟非专业领域的人竞争也未必占优势,拼的是谁更会讲故事,谁更招人喜欢,添油加醋撒狗血,总是要比尊重事实更吃香。对于文科的刻板印象不仅来自于外部,在大学的教育系统里面也有,不光是理工科,甚至文科内部都有。

阎鹤祥在GQ的一期博客中说到“我虽然不了解,但是我觉得你们脱口秀行业搞创作是不是也有工科背景的,或者会多一点?”答“挺多的”,阎鹤祥到再说到“你看,这是为什么呢?就是说我认为工科背景这件事对于搞喜剧创作,尤其是文本创作它有很大好处,是为什么呢?第一,要有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跟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要有认真学习的习惯,积攒着素材,然后这是我为什么认为所有演员行业,不光是我们这个行业,演员行业或缺少的是什么?是缺少科学的精神。”

在找一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论文时就会发现,他们的逻辑也是非常严谨的,尤其在没有具象实体的情况下,在抽象概念和复杂语言中发现内在规律要困难得多,他们往往能更犀利地指出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真相。

事实上,在学术领域,无论文科理科还是工科,没有哪个专业是不需要逻辑和智力的。

在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中,也充满这样的刻板印象,那些聪明绝顶、社交障碍、正面讨喜的书呆子角色,必定有计算机或者理论物理专业背景。现在,各国的影视作品中,都有这样的人物形象,对理工科的智力崇拜,在流行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都2022年了,编剧也该写一点新鲜的了,最聪明的那个,能不能是一个人类学家?听起来也酷,项飙老师都成网红了,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