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于艺考生来说是需要跨越两次考试门槛的,文化课成绩不达标,想进入自己理想的学府可就难了,技艺要有,知识也得具备,对于大部分艺考生来说,文化课成绩能达标一般不是问题。

学习美术的同学先要经过全省联考,这样的考试政策是近些年来才开始实行的,政策在变化,学生的画工也在改变,拿美院来说,二十年前,美术生们的绘画水平与二十年后学生的作品相,差别不是一星半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院高分卷对比,二十年前的灵活有度,二十年后的全是“套路”?

这一幅绘画作品产自82年,那个时候学生的工笔还稍显稚嫩,但是这幅人物画中,眼睛尤其出神,睫毛长长,若有所思,一个略显沉稳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很多学习美术的学生回忆起自己20年前的成长时,都会对整天泡在画室记忆深刻,因为那个时候是真的喜欢,看着教室窗外的云卷云舒,自然光打在画板上忽明忽暗,手中的笔也有如神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们注重画画时的心情,受环境的影响,灵感也会突然乍现或是消失无踪,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地教,学生的作品也会缺少灵性。

这一幅整体上看起来发黑的作品,让人看了之后觉得气氛有些冰冷,正是这个人物脸上的严肃表情透出来的感觉,这让很多学生觉得,二十年前的美院高分卷和如今的一对比,似乎更灵活有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来看一看二十年后美院的高分卷又如何,这幅画获得了高分,从整体上来看,好像没什么不妥,但是仔细端详,就会觉得哪里不对劲,究竟是哪里呢?

有人指出了画中的人物左右手似乎不是很协调,这幅画更像是从老师指导的模板中诞生的,缺少了一些氛围感,也许在老师评分的时候很高,但是神韵方面还是公式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学生们受现代绘画教育的影响,在绘画的时候容易加入自己的独特想法,但是又不能和模板化的教学融合得很好,所以就缺少了一份自然感。

就像这位同学笔下的“晾衣图”,透露着暗黑的氛围,但是看不太清原本的样子,这也是让很多老师头疼的存在,有些学生崇尚特立独行,只是基本功还不太扎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没学会走就想先跑了,未免有些心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如果学生学习绘画,单单是为了让自己在高考的时候找到一条捷径,那么高考后能上的大学也就寥寥无几。

看了美院高分卷对比,有人总结这样一句话:二十年前的灵活有度,二十年后的全是“套路”,笔者觉得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从当下艺考生的学习氛围上来看,的确是缺少了很多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界不出大师,学术界不出名家,如今的学习氛围感缺失是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没有一定的热爱,便不能支撑学生一直坚持学下去,有人觉得在这个时代,很难再出现著名作家,也不会有第二个“齐白石”了,关于学术和艺术领域,很多人都显得很浮躁。

要么是思想发生了改变,想要迎合别人的审美,丢失了自己,要么自己明明还不错,在躬耕学术,但是网络世界的诋毁从未停止,所以创作和钻研的劲头少了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很希望这个时代多一些像韦东奕那样的人,虽然也有人说他不像数学家,没有拿得出手的学术成果,但是至少他还在努力,只要热爱一直在就好。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呢?

应试教育的要求,使得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从小就十分严格,以高考为主,考进好大学为目标,如果小学阶段成绩不好,家长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上火,到了高中阶段,成绩忽上忽下,家长也跟着吃不好睡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接触自然的机会减少,有些学校虽然每学期会组织学生开展户外互动,但是学生们更多是将这种活动变成了一种任务,任务完成还有观后感在等待着学生们,说是去放松,但也没完全放松。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比之前弱了,志向不够明晰,因为生活条件的富足,学生不用再树立太过伟大的梦想,学生学习的方向由针对国家转向了针对自己。“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即使不成为机器,也缺少了很多独立思考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寄语:时代在发展,很多年前懂得高分卷拿到现在可能是小儿科,也可能给很多同学新的反思,不管是哪一种,都希望学生们能够多一些钻研的耐心。

今日话题:你怎么看待这些画作?(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