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我们都读过宋朝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登上北固楼而怀念孙权开基创业的自立自强、奋发战斗精神,其中引用了曹操所说的:生儿子就应该向孙权一样。曹操的这句话因为辛弃疾所引用而被后人广为传颂。为什么曹操要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呢?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资治通鉴》中是如何记载这段背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资治通鉴》原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收获与反思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合,曹操在南方没有占到丝毫便宜,于是曹操整军回了北方,集中精力处理了关中马超的军队,巩固了北方的统治,从而让自己能再次积蓄力量,集中精力来对付孙刘联军。

而当曹操挥师西进时,孙刘联军的联盟也开始出现松动,刘备挥师进军益州,准备夺蜀。曹操看到机会出现,于是在赤壁之战五年之后,再次整军南下,这次曹操的目标是濡须口。曹操为什么要攻濡须口呢?我们看一下地图就知道了,濡须口处于长江和巢湖之间濡须水之上的一处关隘,在一文中提到过,当时孙策建立东吴政权是在吴郡,也就是现在的苏州,但苏州太偏安一隅了,于是到了孙权时候,就把都城搬到了丹徒,也就是现在的镇江附近。而之后又迁到了秣陵,在秣陵修筑了石头城,改名为建业,这就是现在的南京城的由来。我们看到孙权的迁都,本质上就是做好姿态,向中原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在赤壁之战的同时,孙权亲自带领东吴的精锐是去攻打合肥的,因为合肥的水运比较发达,孙权可以从长江进入濡须口水,然后直接进入巢湖,就可以通过淝水水路直接到达合肥城下。

但孙权的大军围攻合肥一百多天,没有拿下合肥,后来赤壁之战结束,曹操回防,孙权听闻曹军四万援军增援,才从合肥撤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孙权也提防曹军通过巢湖经濡须水进长江直逼建业,所以就在濡须口修建了工事,用于防守曹操的攻击。濡须口在今天的安徽省含山县附近,濡须山和七宝山两山夹住濡须水,易守难攻,如果要组织曹军从濡须水进入长江,这里是非常好的地点。

所以濡须口相当于孙权楔在长江北的一个据点,而曹操要想进攻孙权,走濡须口确实是最好的路径,因为在古代打仗要保证后勤运输,而水运是最好的运输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曹操攻打东吴,还真是出淝水,进巢湖,然后走濡须水。在濡须口双方发生了交战。作为东吴主将的甘宁率领精锐先夜袭了曹营大寨,引发了曹军的混乱,所以孙权对甘宁交口称赞: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甘宁字兴霸),足相敌也。

对于曹军而言,虽然号称四十万大军,但北方士卒比较多,不善于水战,所以孙权孙权派遣水军将领前往围取曹操水军,俘获曹操水军三千馀人。曹操水军的沉没溺亡者亦有数千人之多。

正因为几方有水军优势,所以孙权才更为大胆,竟然借着起雾,亲自乘轻舟去曹营前观察,舟行至五六里接近曹营。孙权命军士擂鼓奏乐,曹操见吴军整肃威武,随后下令弓弩齐发,不让吴船靠近。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孙权令调转船头,使另一面受箭,船慢慢平衡过来,这才安全返航。这便是著名的“草船借箭”历史原型。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实际上没有发生在赤壁之战,而是在濡须之战,主角也不是诸葛亮,而是有勇有谋的孙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之后孙权亲自率水军数次挑战曹军水军,曹军届不敢应对,曹操见孙权的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再次感叹说:“生儿子应当如孙仲谋(一样),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

虽然之后曹军围攻孙权的江西大营,俘获了镇守江西大营的东吴都督公孙阳,但由于水军不够强大,始终对于濡须口无计可施,所以曹军只能撤军。

所以《三国志》中记载的曹操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实际上就是一个强者对另一个强者的惺惺相惜,只有自己强大,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而对于刘表的儿子,曹操没有废一兵一卒,就投降了曹操,在曹操眼里,刘表的儿子就如同猪狗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辛弃疾要在诗词中引用曹操这段话呢?其实也是要看当时辛弃疾作词时候的背景来考虑,当时南宋偏安一隅,朝廷中充满了投降派,而南宋的软弱反而遭到了北方少数民族武装肆无忌惮的欺辱,这对于辛弃疾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才会借古讽今,他引用了曹操称赞抵抗自己的孙权,实际上重点在后面半句: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就是投降派不抵抗,即使在对手眼里,也是如猪狗一样被看不起。

所以不管是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罢,都是需要气节的。只有自己又气节,才会得到对手的尊重。而如果没有气节,没有抵抗就投降,即使得到了对手的一些赏赐,但在对手眼里,也是猪狗不如,如果需要拿出来背锅,也是第一时间被推出来的。

所以我们看当年不管是日本侵华,面对汉奸的态度和处理,还是美国入侵越南,入侵阿富汗,对于越奸,阿奸的态度,都是如此,这些投降派在对手眼里,就如同手纸,用完就扔,没有一点价值。而历史上抵抗到底的一些民族英雄,虽然最终战败,但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给了很高的礼遇,所以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这个世界只敬仰有骨气的人,只敬仰英雄,对于总是希望出卖国家和人民利益换取自己好处的人,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一辈子无法翻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曹操为了防止长江沿岸的百姓受到东吴的攻击,就想把百姓内迁,当时蒋济是反对的,(这个蒋济就是合肥之战中用计策吓走孙权的那个别驾)。因为他认为跟当年官渡之战时候的背景完全不同了,官渡之战时曹操弱小,为了抢夺百姓,采用内迁的方式是可以的,现在曹魏强大而东吴弱小,在强迫百姓内迁,如果百姓跑到东吴,对曹魏反而是损失。曹操没有听从,但后来果然大部分百姓都跑到了东吴,这让曹操对蒋济刮目相看。当时为什么曹操要内迁百姓呢?因为在东汉末年,连年征战,导致人口大量削减,当时中原十室九空,人口损失非常大。要知道在农业社会中,人是生产力,没有人种地,就没有粮食,也就没有兵源,当时是缺乏劳动力的,所以曹操要内迁人口实际上就是和东吴争抢劳动力,有了劳动力才能恢复生产,增加供给,才能增加粮食的产出,也会有更多百姓参军壮大自己的力量。所以才会导致东吴和曹操都要争取人心,都要争抢百姓。当时刘备打败仗不放弃百姓,其实背后也是这个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我们看到《资治通鉴》记载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并赐九锡。为什么《资治通鉴》重点记载了这件事呢?要知道古代的封爵是公侯伯子男,公之上就是王了,曹操让汉献帝封自己为魏公,就离自己称帝又近了一步。而当时荀彧为什么要以死劝谏曹操不要赐九锡呢?如果我们读过王莽篡位的历史就清楚了,九锡实际上就是九种特赐用物,这个锡实际上通赐,这九种特赐用品指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我们知道古代都要遵循周礼,而周礼中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各个级别能享用的物品是有严格的区分的,如果超越级别使用,就是僭越,在古代是大罪,可看做谋逆。所以古人是要严格遵守物品的使用规格的,包括出门做几匹马拉的车等等都是如此。而九赐相当于给与了超规格使用的权力,为什么荀彧要坚决反对呢?因为历史上第一个被赐九锡的就是王莽,而王莽终结了西汉是当时大家都记忆深刻的历史,曹操重提九锡,意味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所以荀彧反对九锡实际上就是捍卫东汉的政权。而曹操始终没有在荀彧在时加九锡,而荀彧死后很快曹操就被赐九锡,所以历史上也传言是曹操逼死了荀彧,从而扫清了自己篡位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