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非借不能读也。
世纪初那几年,书对我来说属于奢侈品。买课外书要么去新华书店,价格看一眼都要打哆嗦,要么去大集上的地摊,纸张低劣,磨砂感很强,但就是这种书大多数时候也是囊中羞涩。为了填充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在书店便作要买的样子,流动翻书阅读,直到被店员嘲讽;在地摊则是蹲到卖书老者咳嗽警告,这时想要站起双腿多半已经麻木。
后来知道县里新华书店二楼可以借书,印象中好像是20元/年,还要再交30元左右的押金,央求了好久才得到了借书证,一个巴掌大的小本本。初进二楼借书地,就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尽管大部分书都很破旧了,但不必担心有人赶你,还可以坐下看,离开的时候还可以再带走两本,这就犹如是天堂了。于是每个周六早晨,我都早早的赶到新华书店,找一本薄一点的书开始看,看到中午差不多看完,然后借两本书回家。到家后热饭吃饭,然后继续看,周末便不再出去。
再往后,我从同学那里得知自己家附近的消防队对面便是图书馆,里面也可以借书,比新华书店近,价格便宜一点,书也多。于是,在新华书店借书一年到期后,转战图书馆。图书馆百般好,只有一个缺点,借书的地方是几乎看不到书的,留了个窗口,外面有俩格子超多的柜子,里面装着编着书籍名称的卡片,想借什么书自己从格子里面翻。找到相中的书后把卡片取出来交给窗口工作人员,然后他们去自己身后的书架上去找。很多书第一眼看到名字觉得很有意思,但书里面的内容却不是那么回事。记得有一次借了本纪德的《人间食粮》,觉得名字很有意思,回去一翻,对于初中的我来说前半部分完全看不下去,后半部分还可以。
那个时候,看书的人真多啊,不管是新华书店还是图书馆,书尽管都翻得旧了、破了,但还是挡不住那股热情。
现在得有十年没去过新华书店或者图书馆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借书的。工作后,有了自己的钱,网购也逐渐普及,很多以前梦寐以求的书轻松收入囊中,但是却没有了以往那股看书的热情。
在那个没有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是个精神食粮不丰富的时期,小小的借书证就像是打开集体食堂大门的钥匙,可能吃得不好,但是感觉吃得很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