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鲁肃可不是演义中的忠厚长者、烂好人。东吴群臣里面,唯一配得上“战略家”头衔的,有且只有他一个,甚至周瑜都相形见绌。

据史书记载,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百感交集之下,他扭头对身边亲信感慨:“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即:鲁肃早就预见到了自己如今的风光时刻;

同时,据《江表传》称,当时的张昭曾想美言一番、对主公的盛举歌功颂德;但孙权不仅不领情,甚至还当众怼了这位老臣:“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要是当初听你的,搞不好自己早就沿街要饭了。

上述场面,集中反映了鲁肃一生中两大最值得称道的战略贡献;而且,这两次都是通过“密谈”的方式实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大致发生于公元200年。当时,孙策遇刺身亡,年仅18岁的孙权成为江东之主,四处寻求人才;在周瑜的引荐下,他见到了时年28岁的鲁肃。由于鲁肃在一众才俊中尤其亮眼,散会后,孙权刻意将其留下,两人“合榻对饮”,边喝边聊,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密谈。

孙权没有看走眼,正是在那次密谈中,鲁肃正式拟定了江东孙氏势力的发展战略路线图:

首先,他透过当时乱成一锅粥的天下形势,得出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的判断,点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政治格局的走向特点,可谓“拨开云雾见天日”;

随后,他建议孙权先稳住阵脚,“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摆平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背靠江南之富、依仗长江之险,与曹操、刘璋鼎足三分,“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肃在这次会谈中提出的战略,被后世称为《榻上策》,其主旨思想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异曲同工,都主张江东、蜀地、中原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若不是当时的一流战略家,怎能提出这种高度前瞻性的蓝图?并且,鲁肃足足比诸葛亮早了7年。当然了,诸葛亮更牛的地方,就是敢于押宝当时实力弱小的刘备,提出鸠占鹊巢、进据荆益两州的方案,构想之大胆令人叹服。

不过,面对鲁肃提出的超前蓝图,当时刚刚继承父兄家业、实力有限的孙权并不敢公开接茬,他表示自己只是想尽力辅佐汉室而已;老臣张昭甚至觉得这种想法狂妄无知,对鲁肃通加斥责。

然而,孙权接下来的实际行动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对鲁肃“益贵重之”,将其视为自己的核心智囊、心腹之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次密谈,就是赤壁之战前夕。这一幕我们比较熟悉,当时,曹操挟收复荆州之余威、兵锋转而向东。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他写信给孙权,声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面对双方悬殊的实力对比,东吴群臣吓得战战兢兢、“莫不响震失色”,张昭等谋臣力主孙权投降曹操;而孙权既畏惧曹操的实力、又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故而陷入了进退两难、犹豫不决的处境。

关键时刻,鲁肃再次与孙权密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乱象下的本质:众人都立足于自保,只想把孙权当作自己向曹操交纳的“投名状”而已——他们降曹,随后仍能累官升迁、尽享富贵;但身为君主的孙权一旦投降,身后怎有退路?

一语惊醒梦中人,孙权就此决定抗曹,他的人生从此改变,历史走向也就此得以扭转。因此,20多年后称帝的那一刻,他既表达了对鲁肃的怀念、也毫不掩饰对张昭的失望;由此不难猜测,鲁肃的两次战略论断对他有多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为难得的是,鲁肃不单是个指点江山的战略家,更是个亲自将其落实的实干家。在敲定三分天下的战略后,他就一直在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契机,并且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修正具体手段。

比如,当刘表死后,鲁肃就第一时间建议孙权:如果刘备与刘表的儿子们一条心,东吴就应该跟他们结盟,以共抗曹操;如果情况相反,那就应当早做打算,尝试联合曹操的死敌刘备,以应对即将来自北方的冲击。

随后,鲁肃亲自赶赴荆州探取情报。当得知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后,他立即前去寻找败逃的刘备。经过他的运作,刘备几乎立即答应了双方结盟的建议,随后派诸葛亮前去谒见孙权,奠定三国走向的战略格局就此成型。

如果说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操盘手,那么鲁肃就是决策者。战后,鲁肃返回吴郡,孙权故意大张声势命令众将前去迎接,他自己也“持鞍下马相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赤壁之战获胜,但鲁肃心知,东吴与曹操的实力对比让人存在巨大差距,因此,究其一生,他都主张与刘备联盟,以借助其力量对曹操进行有力掣肘、替东吴营造有利的战略优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甚至不惜忍辱负重。

当东吴众人大多主张接管荆州时,只有鲁肃主张将其借给刘备、以共抗曹操。而当曹操听说此事后,“方作书,落笔于地”,内心的惊惧与不安跃然纸上。由此可以推测,鲁肃的主张看似吃亏,但实际上是立足全局,舍小利、争大势,借力打力、掣肘曹操,实为英明之举;

随后,随着刘备实力的增强,孙、刘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但鲁肃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意识到只有双方联手才有机会抗衡中原,为了维系这一关系到东吴政权生死存亡的战略根基,鲁肃不惜忍辱负重,极力维护孙刘联盟的稳定;面对强悍的关羽,他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促成“割湘水为界”,艰难地维持了孙刘联盟的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217年,时年46岁的鲁肃英年早逝。纵观其职业生涯,无论是身为智囊,还是代替周瑜领兵,他都展现出了清晰的战略路线、明确的政治理念,究其全部心力、为江东政权寻求盟友;在这一阶段,东吴的战略意图得到了充分落实,三足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鲁肃的政治作为是极为成功的。这一点,从孙权对他的念念不忘就能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