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暑期到了8月,就业的氛围不再如毕业季那般冲动激动,但时不时依旧会被热搜上的字眼挑动神经。

前几天“安徽要求3年内就业率未达60%的专业停招”的新闻底下,人们讨论着专业就业。

“你遇见过的奇葩HR”话题底下,大家抱团吐槽着职场面试。

会成为热门话题的永远是一轮又一轮的考试,最初还只有全国性质的统一大考会被捧上热搜,到了现在,日语、会计、证券这些单独的考试门类也会冲上热搜。

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希望通过考试锁定自己的未来。

与之相对应的,网上对选择其他道路的年轻人的观察极少。

更别提“下海”,也就是创业领域,基本淡出了大众视线。

当下,看似成为了一个年轻人“不敢下海”的时代。

01

小心翼翼的一代

前段时间和两位开淘宝店的年轻店主聊天,问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

他们互不认识,却不约而同地开了句相同的玩笑:

“家里没厂没矿,不要瞎创业。”

我反问他俩算不算家里有矿,都笑着说没有、之前是私企打工人。

两位店主都对网店的营收、自己做出的小业绩表示满意,“创业后每天都很愉悦,笑着醒”。

同时,也对普通人创业保持着警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甜蜜蜜》中女主创业卖邓丽君专辑

在他们的讲述里,创业的选择根本没有什么金手指的光环:

小老板天天转个不停,想到十几个员工嗷嗷待哺就压力大;小作坊运营的步步为营,永远在盘算着账上资金与要付工厂的钱。

头顶上仿佛永远悬挂着两个字——谨慎。

听着他们的经历讲述时,我在脑子里过了一下早年间不同年代拍出来的创业剧,意识到一件挺有趣的事:

每个时代都有年轻人下海创业,但如果要纵向对比,现在这代人一定是最为小心翼翼的一代。

如果让这一代创业者穿越回二三十年前,看看当初的人怎么起步的,十有八九要大为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合伙人》里的三个主角,被观众认为最有魅力的向来是黄晓明演的成冬青。

哪怕他是三人团里乍一看最穷、最窝囊的一个,不如伙伴们多金潇洒。

高考失败两次时,他顺从地在乡亲们面前低头,父母问他还考不考。

成冬青没有沉默太久,就语气坚决地回复“考”。

孤身创业时没钱没势力,跑去快餐店里占了张桌子就敢给大学生们上课;被熟人邀请去上英语课,结果半分钱没收着、只得了一袋饺子。

他自嘲:“别人下海,我下饺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冬青受过的挫折和打击数也数不尽,可所有人都知道,他倒不了。

他能一次次地低头后又迅速抬起,不只是因为吃苦,更是因为成冬青敢放手一试。

哪怕其他人穿着上比他更西装革履,但成冬青才注定被人记住、引发共鸣。

因为他身上有那个年代独特的,在市场大风大潮中做勇士的豪情。

而且人们也隐隐相信,成冬青虽然是个小人物,但他继续这么创业下去总有出路,并不在意细节。

当时的下海潮里,“人人是老板”。

那时对创业者的第一要求,就是敢闯敢冒险、敢小钩钓大鱼

《中国合伙人》的故事把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非正规英语辅导班,要想开成上市大公司。

步子不能太保守,否则抢占市场的先机可能就被别人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江大河》的杨巡也是敢闯的典型代表。

他出身乡村、父亲早逝,身为大哥的他挑着馒头出去卖、以此发家。

后来在电器市场打工、帮人看铺子时,却遇上整个市场被恨假货的激进顾客砸了。

其他人都愁眉苦脸、灰心丧气,可杨巡却在此时发现相比于开铺子,开市场收租金才是最好的买卖。

那时人们最恨假货,杨巡身为外乡人、不被当地人信服。

他选择背水一战,把搜罗来的假货在市场门口一把火都烧了,名声大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创业者需要的最强素质,是有鲁莽一把、激进一次的魄力。

但后来到了2017年国产剧《鸡毛飞上天》再拍创业。

尽管都是讲世纪初的故事,但侧重点却完全不一样了。

不再强调创业要敢闯,而是去强调创业要拼命踏实、埋头能干,才能从小人物磨成大老板。

时代变了,2017年普通人创业做生意,哪里还会像世纪初那样风风火火地搏一把,剧的倾向自然改变。

创业者的形象,逐渐从商业大亨、行业新秀,逐渐趋为谋出路的普通人。

就像开头提及的那两位年轻店主,虽然是兴趣创业,但也是谨慎入行,才获得小小成功。

02

放弃大理想

守好小兴趣

在当下,已经很少有年轻人冲动创业了。

几年前“不为别人打工,做自己的主”这种口号还颇具吸引力。

但现在,我问创业者们“当自己的老板开心吗?”

对方只是开玩笑地回答:“头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采访的两位淘宝店主,是创业小年轻当中挺典型的两类人。

一位是98年的KK子,和大学舍友在毕业2年后,开了家名为“三眼猫原创娃衣”的店铺,卖的是棉花娃娃们的衣服。

店铺组成只有三人,一人还是外聘、仅负责仓库事宜,整个娃衣小店都是她与朋友支撑着。

典型的小工作室模式,也是普通人创业时最容易形成的模式。

娃衣的设计、布料选择、打板敲定、工厂选择……所有的事都是她们俩一起干。

刚毕业时KK子并没有立刻创业,而是先在电商公司工作,业余时间设计娃衣并拍照上传到网上。

等到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资金,才在毕业两年后与大学室友离职、创立了娃衣淘宝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位是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陈卓,开的店铺叫“植人一生”,售卖植物、给植物打造IP形象。

他介绍自己的店铺时、接受采访时把我吓了一大跳,因为他的话术体系并不像小公司,反而像大公司模式——

“好的创业者应当不怕事、不躲事,要知道自己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创业初期,我们遇到过资金困难、商务模式不明朗、核心成员离职等难关。”

我忍不住地向他打探之前的工作,才知道陈卓大学时曾休学去任职一家千人大公司的经理助理。

结果办公楼遇上了城市规划建设被征用,公司也顺势裁员,整个部门就地解散。

他后来带着大公司经验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创办了植人一生。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公司虽小、五脏俱全,部门分类很完善。

别人都奇怪,团队里5个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怎么会做这么文艺的花草生意?

但陈卓倒觉得植物是很好的治愈载体,也更适合拟人化、陪在人们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卓与KK子的思维逻辑相差很大,我本以为这两人对于创业的看法会相距甚远。

陈卓把思维模式挂在嘴边,而KK子的讲述里却没有多少系统化的商业名词。

可到最后一看,两人的思路却殊途同归,也就是前文提及的“年轻人别瞎创业”。

他们无比切实地感受过“为生活负责的压力”:

创业初期,陈卓看着公司账目的数字,脑子始终绷着一根弦——“这可是十几个员工、十几个年轻人的生活费”。

不敢轻举妄动,每一步都得思考清楚要来临的困难与压力可能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和过去的创业者们相比,陈卓与KK子更小心翼翼。

但他们也更看重自己的热爱与兴趣,不断权衡着风险、做对取舍,不让自己的兴趣爱好被创业的压力磨灭。

用兴趣为自己留一条退路,一步接着一步走,不让自己被外界的风波而席卷。

谈及创业时,KK子认为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缺乏试错的勇气;另一方面,大学生并不缺少新奇想法,但它们往往因为没有及时着手去做而夭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KK子与朋友为了寻找合作的工厂,先是在娃衣圈内打听,结果被工厂“欺软怕硬”地抬了高价。

又在广州附近一间间地寻找玩具厂、服装厂,不断地比较工艺与价格,最后又把范围延伸到了网上,在1688上一家家地查看工厂资质、辨别技术。

以为寻到了合适的工厂便会万事大吉时,又被工费吓软了腿。

她们创业初衷是厌倦了预售制,一套衣服交定金后还要等几个月后才能拿到,于是兴致冲冲地想开一家卖现货的娃衣店。

而现货就意味着,她们需要先行垫付工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开始牛刀小试,只做一百套衣服时工费还能咬牙垫付,可等到店的规模不断扩大,需要预先垫付的金额达到了十几万、几十万。

她们决定一步步来,哪怕当下无法立刻实现全店现货的梦想,也可以边积累资金经验,边向梦想靠近。

老剧中那些“不成功便成仁”的风云人物,完全不再是这一代年轻人希望效仿的对象。

作为普通人,他们只能尽可能地去利用自己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且相比于人脉、时间、精力这些个人资源,有时社会资源或平台资源会更需要争取。

陈卓就很坦白地表示,他选择在淘宝上开店,是看中了淘宝是一个低成本获取客源的平台。

而且相比于传统线下,淘宝网店能够以更小的成本,来获得辐射全国的影响力。

KK子的娃衣店,也依赖着淘宝平台向小众爱好群体提供的“垂直圈层赛道”,让爱好相同但不同地域的消费者可以聚集到她的店里,加上淘宝平台运营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为大学生商家创造了能够产生规模收益的小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