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加速与产业融合,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引擎。疫情防控期间,云旅游、无接触服务等数字文旅新业态不断涌现。此次疫情在给文旅行业带来不小冲击的同时,也加快了文旅行业转型的步伐。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联网+旅游”迅速成为旅游热点,而围绕互联网如何通过技术为旅游赋能,也成为了每一个文旅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理想模式状态下,“互联网+旅游”应当做到空间、时间与人间的协和统一,追求“五感具备,一键直达,温情服务”,确切地通过互联网科技赋能,让旅游成为大众旅游时代的常态化生活,让旅游变得更有温度。

一个理想状态下的“互联网+旅游”首先做到的应当是解放旅游者的五感,通过完善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和智慧旅游景区建设,让点状旅游活动纳入“互联网”无限延展的空间内。

首先,解放旅游者的眼睛,通过互联网技术呈现景区四时风光的变换、古往今来的流动,360°圆周环绕的不同观光视角,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一眼万年;其次,解放旅游者的耳朵,让耳朵不仅可以听见声音,还能听见安静,听见自然,听见生命,听见山河故人,听见岁月沧桑;然后,解放旅游者的鼻子,让旅游者可以闻到历史的厚重,闻到世事的无常,闻到活着,也闻到死亡,闻到人间冷暖,也闻到自然造化;然后,解放旅游者的嘴巴,不止是口腹之欲,也要有取舍之心,既能尝百味,又能辨是非;最后,解放旅游者的双手,让旅游者可以触摸感受,贴近每一寸历史的肌肤,听心跳、听故事、听情绪。

因此,“互联网+旅游”应当变技术优势为人文关怀的“增量器”,强化旅游服务的温情、传播旅游体验的温馨、共享旅游发展的果实。通过互联网科技,实现“农业+”、“非遗+”、“文化+”、“餐饮+”、“平台+”等,区域联动、社区共建、人文共享。提升旅游经济效益、社区社会效益的同时,又能保障游客权益与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温度,打造富有人文关怀的温情旅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联网+旅游”应仰仗科技,但又不能忽视人文关怀,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技术赋能旅游,才能保证“旅游,让生活更美好”,也唯有此,时代的列车才不会把任何人落下,每个人都有他的头等座。

由于传统的旅游模式容易受到时间、空间等不定性因素的影响,无法将旅游信息迅速且准确的传递给有意图旅游的游客。而互联网环境下,旅游信息和游客之间能够进行点对点的衔接,巧妙的达到传统旅游模式所不及的高度。目前,在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旅游业的模式是一条必然的发展道路。对传统的旅游业来说,虽然是一种信息化、科技化的冲击,但同样也是充分发挥了旅游业的综合优势,通过有效地手段去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提高相对的服务,促进旅游业的整体转型。贵州旅游行业平台持有人黄和莉女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宁波云悦共创,利用宁波云悦共创的技术、推广运营资源和资金渠道,打造一个线上线下结合、满足市场需求的环保设备平台,高效传播行业发展理念,成为一家地区有影响力,国内知名的专业化旅游平台,实现数字科技技术和行业相互发展,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