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信托行业开始陆陆续续公布企业的财务数据。

稍早公布数据的57家信托公司,在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平均数为12.42亿元,较2021年上半年还是下降了13.35%。如果剔除可比合并口径的样本,今年上半年信托公司的营业收入平均数为7.98亿元,较2021年上半年下降了17.76%。

最核心的原因当然是整个行业受到疫情反扑、宏观经济下行、资本市场波动等复杂的外部因素影响。但整体上还是有企稳的趋势,因为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行业在今年第一季度的经营收入同比下降了28.25%。

且经营业绩的分化局面仍在持续,这个情况在2021年就开始出现。具体表现为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的中位数均明显低于平均数。

上述的57家信托公司营业收入的中位数为7.13亿元,大幅低于12.42亿元的平均数。不包括合并口径的样本中位数为6.3亿元,同样低于平均数。不少媒体用“尾部增加,头部减少”来描述现在的市场状态。从数据上看,净利润在10亿元之上的公司减少了3家,1亿元之下的公司数量增加了3家,分布于5到15亿元的公司数量则保持不变。

头部企业的前五名其实变化并不大。从净利润来看,2021年的前五名为平安信托、华能信托、中信信托、华润信托和五矿信托。到了2022年上半年,三家换了座次,其中五矿信托上升到第四名。

同时在营业收入的排名中,五矿信托的进步更明显,从第八位上升到了第五位。平安信托、中信信托和重庆信托等头部企业的位置有微调,但市场地位都相对稳固。

这其实准确地反映了行业的共识。今年是资管新规正式实施的元年,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逐渐摆脱对传统业务的依赖,以现有标品、股权、资产证券化以及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业务经验为基础,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投研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完成转型,是每一家信托公司都要快速完成的事。

当然,体量大的公司拥有较多资源,在转型上也相对坚决,就更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在新产品上探索更多的企业,比如五矿信托,甚至会借此拿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百瑞信托研究发展中心看来,信托公司仍然面临着业务转型的压力。一方面,部分信托公司业务转型进展顺利,已经在经营业绩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部分信托公司的业务转型较慢,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或将持续面临被动的局面。

转型才能稳固

在年初的全国信托工作会议上,中国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明确提出新的信托分类,按照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和慈善信托对信托业务进行划分。新的信托分类不仅是对“资管新规”文件精神的落实,更是对信托业务转型方向和监管思路的再次确认,对信托公司业务开展新一轮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资管新规的落地和“两压一降”监管政策的出台,使得服务实体、回归本源成了行业的主基调。

“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意味着‘大资管’时代正式来临。”五矿信托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刘雁说:“监管持续趋严、融资业务受限、服务信托业务待起、地产行业风险集中暴露,信托行业转型面临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尽快找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领域。”

“差异化”都是每家头部信托公司管理层口中的高频词汇,但整个信托行业基于新政策的转型并没有太长的时间窗口。所以,标品业务、财富管理、实业投行、服务信托等新业务,一下子又成了热门战场。各家都有自己的创新点,但竞争迅速加剧,这其中有不少赛道,还要面对券商、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竞争。

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6月,标品信托产品成立回暖,在数量方面已经占据集合信托市场的半壁江山。行业在去年就有了这个迹象,包括平安信托、五矿信托在内的几家头部信托公司在标品信托产品上的新增规模明显,而到了今年,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就凸显出来了。

以五矿信托为例,标品信托业务在去年末的存续规模已经超过了3000亿元,占比高于36%。按照目前的趋势,今年这块业务的占比大概率会继续提高。

之前就积极转型,使得它在主动管理类资产的规模,去年末达到了7169亿元,同比增长19.9%,在信托管理规模中占比超过87%。去年,它清算结束的主动管理信托共计746个,其中融资类信托项目445个,合计金额2033亿元,加权平均实际年化收益率为5.90%。

正是因为这些头部公司转型的快速落地,百瑞信托研发中心对行业在今年下半年的表现并不悲观。它提到:“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落地以及经济修复加快,预计信托业绩会有所改善,未来信托公司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围绕监管最新业务分类方向,积极探索业务转型,争取实现业务模式与经营业绩的高质量发展。”

每个新产品都是“硬骨头”

信托行业有其天然的特殊性,这也使得即便是资源禀赋还不错的头部公司,在做创新型产品时,都得稳字当头。这对于已经处在高度竞争环境中的信托公司来说,绝不是推几个新产品就完成了所谓的创新,这牵扯到组织架构、管理流程,产品逻辑等不同维度的调整,甚至是思维方式。

在过去两年内,五矿信托算是在创新型业务上落子最频繁的头部公司之一。从结果上看,它在普惠金融、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创新业务上的存续规模达到了2332亿元,占比为28.5%。零售规模超过了1200亿元,这在之前的信托行业内是无法想象的一个数字。

它还在去年新设立了14单慈善信托,项目覆盖了扶贫济困、生态环保、疫情防控、教育人文、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绿色信托项目也在去年末存续了38个,存续规模合计96.44亿元,同比增长了13%。

但实现这些数字的底层逻辑是管理创新,据刘雁说,这是五矿信托在去年重点探索的领域。五矿信托在行业里实现了两个首创:一个是为了丰富产品线,首创了标品专班、PE专班,从而在多个专项领域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形成了证券投资、一级半市场投资、私募股权、基建、资产证券化等全领域产品谱系的覆盖;二是首创了“大运营”平台,实现了全类别管理、全过程管控、全数据支撑。

过去两年多的疫情,对行业的冲击不言而喻,但也给整个信托行业“制造”了一个转型的时间窗口。有头部信托公司高管向媒体透露,经济形势不好,使得公司对风险控制尤为重视,甚至有意放慢脚步,从而可以着力推进业务的转型。

这其实非常困难。头部公司既要稳市场盘子,又得迅速找到出路。而且在发力新型业务时,民众对信托的认知并不充分,尤其是在一些已经有成熟解决方案的领域。每一个细分领域的新产品,都是一块“硬骨头”。

就比如养老信托。在一些发达国家,年金信托、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信托等养老信托产品已经较为普及,而我国此类产品的规模相对较小。

但与主流的养老理财、商业养老保险等金融产品相比,养老信托是有其独特之处的。首先,信托资产具有独立性,与其他资产隔离,当破产清算时,信托财产不受影响,在资产安全性上更有保证。其次,由于信托的运用方式明确和多样,养老信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丰富立体的养老服务、投资理财、财产分配等各类服务。第三,信托公司的专业性更强,显然更有利于养老资产的保值增值。

去年,五矿信托推出了500万元设立门槛的养老信托产品,降低了行业门槛。复杂的是,为此它还要去“整合”各个维度的供应商,养老社区、高端医疗、居家改造,到临终关怀和意定监护。只是在养老服务机构选择这一项上,就针对十余家机构做了4个月的现场尽调工作,最终入库了不到10家。

这就是信托行业转型的现状。如果不坚决,都没有足够动力把新产品落地,因为相比于传统业务,这都太“麻烦”了。

但这代表着机会。公众号“上海信托圈”称,虽然行业处于转型发展期,部分传统业务的开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但经过转型,处于行业头部的信托公司仍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发展态势良好。

可以预见到的是,经过新政策和疫情的“洗礼”,拥有巨大市场价值的信托服务和公司还是会凸显出来,这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