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万没想到,第一个发布人形机器人的不是特斯拉,而是小米~~~

8月11日晚间,小米举办了秋季新品发布会。然而,就当雷总个人年度演讲快结束时,顺手打出了王炸--全尺寸仿生人形机器人CyberOne。

这次不是PPT,也不是请人穿着道具上去跳舞,而是直接拿出原型机,现场和雷总互动了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小米把CyberOne称为“更像人的机器人”!

高情商、可感知人类情绪、视觉敏锐、“小脑”发达、可实现双足运动姿态平衡、四肢强健~~~(四舍五入,它是活人!)

其实在小米之前,马斯克将原定于8月19日举办的特斯拉AI日,改到9月30日,并宣称将发布特斯拉首款人形机器人原型机Optimus(擎天柱)。

当时,海内外当时一度为之振奋,A股市场的人形机器人概念也是燥热了起来,国金人形机器人指数自4月27日以来更是反弹了将近60个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人形机器人是下一代商业入口

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可以追溯至15世纪末的达·芬奇时代。

最早由一份“类人机器人设计草图”引发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深度研究。

21世纪以来,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已经有了很显著的成就,涉及各领域,在不同方面发挥着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生证券认为,手机、汽车、机器人--实际是智能终端发展的“三重门”。

其背后是交互的智能化与移动功能的智能化不断迭代升级,从”小”终端向“大”终端市场渗透发展的必然路径。

这其中,人形机器人跟其它服务机器人相比,在未来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为什么?

因为参照“恐怖谷效应”,在中等程度偏上的逼真性以前,无论是静态仿真物还是动态仿真物,人们对它的好感程度是随逼真性的提高而增加。

也就是说,中等偏上程度的仿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最能够赢得受众。

在“恐怖谷理论“第一段曲线上升部分,人类与人形机器人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之前,手机入口整合了通话、地图、工作、娱乐等众多功能,是各功能依托的总入口。而人形机器人功能更加全面,与人互动场景多元更加多元,有望成为新的商业入口。

2、中国发展人形机器人能够自满自足

在过去,人形机器人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小米和特斯拉的入局有望推动行业从实验室阶段过渡到商业化阶段。

而在这其中,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发展道路似乎并没有受到阻碍,相反还有一定的优势。

因为,人形机器人最重要的三个部位,我们国家都可以自满自足:

1)电机:仿人机器人50%以上的成本来自于关节,其关节数量一般为25-50个(甚至更多),远超工业机器人(通常3-6个)。

如用电机驱动,一个关节使用一个电机,电机用量非常可观,国内电机厂商在性能上与海外厂商差距不大;

2)减速器:仿人机器人需要控制自重,更多使用谐波减速器,从性能上来看,部分国内厂商基本可以满足;

3)结构件:机构件成本占比为20%左右,仅次于关节,需根据仿人机器人的设计进行定制化生产,作为传统机加工技术,国内厂商可以满足要求。

3、人形机器人带来的投资机会

从全球角度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25年接近4000亿元,到2030年更是高达1.9万亿。

这万亿的新蓝海,相信必然会衍生出不少投资机会!

比如,中信证券建议从产业链、国产化、新品类三个方向挖掘投资机会。

产业链:从导航定位模块、运动控制模块、感知交互模块、机身结构、芯片、电池等角度挖掘投资机会。

国产化:寻找人形机器人的“蔚小理”。国内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是优必选。其他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也可能会切入人形机器人市场。

新品类:在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尚未能够大规模商业化之前,在各个细分领域,依然需要特定的机器人产品。建议关注清洁机器人、无人机、配送机器人、巡检机器人、AMR、协作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