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15期@文/本刊记者 王镭铮 通讯员 黄智
姜震的锋芒初露,是在央视综艺节目《2022中国诗词大会》的第二场。
赛点“诗词接龙”的第18棒似乎是个难以逾越的鸿沟,和在此处折戟的另外三支队伍一样,“破阵子”队同样遇到了麻烦。蹙眉、沉思、抬头、浅笑,姜震道出“火伴皆惊忙”巧结困局,一举创下本季节目在该项目连下27城的最高纪录。
九进六、六进三、三进二,全程立正站姿的姜震总能在片刻思索后,游刃有余地将诗句娓娓道来。在阐释作答诗意时,他的右手会不自觉地在胸前挥扬,这就是他的节奏。
3月14日,《2022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决赛在历经20轮飞花令的鏖战后终于落下帷幕,获得冠军的正是这位身着警服的“00后”——姜震。
姜震获得《2022中国诗词大会》冠军
那个夜晚,姜震收到了200多条祝贺微信,笑着告诉《中国青年》杂志记者,“回了好几个小时,别的通讯软件都没敢打开看,就希望热度赶紧降下来。”
冠军的“运气”
直到今天,姜震的微博认证仍是“《2022中国诗词大会》选手”,他不愿意将“选手”更新为“冠军”。如果满分100分,他给自己的表现打90分,扣除的10分归结于运气,因为他认为自己缺少返场的考验。
而亚军获得者滕凯枫却并不这么看。滕凯枫是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的在校学生,也是姜震在录制节目期间交流最多的好朋友之一,“我和姜震在台下玩过很多次飞花令,我一次也没赢过。”在滕凯枫豪爽洒脱的东北口音中,又夹杂着一丝无奈,“从那会儿开始,姜震就是我心里的冠军候选人。”
滕凯枫第一次与姜震见面,是在节目开始录制那天。他热情地率先自报家门,“我来自吉林省梅河口市。”姜震却笑眯眯地罗列起梅河口市周边的区县名,最后补充道,“没记错的话,梅河口的行政区划代码是220581。”
俩人在这个奇怪的打招呼方式中开怀大笑,同是警校生的他们也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后来我发现他是个话痨,因为他懂得实在太多了,能接各种话茬,然后滔滔不绝,很快就到了我的知识盲区。”滕凯枫笑着说,“虽说是同道中人,但姜震在少儿团的人气我是比不了。”
被主持人称赞“后生可畏”的赵翔睿今年12岁,是“破阵子”队的一员。谈及当时队伍困于第18棒且连续两人放弃的关键时刻时,赵翔睿表示紧张但不害怕,“因为后面有我们的姜大队,他肯定可以接出来。”
事实证明,姜震的确以出色的表现和实力承包了整队的安全感,不仅以“火伴皆惊忙”巧接高难度的“火”字,还用“忙”字降低了下位队员的接龙难度。在台下百人团热烈的掌声中,赵翔睿心里乐开了花,“我的队长就是这么厉害。”
这个在台上挥斥方遒的姜大队,在台下更是赵翔睿眼中无所不知的邻家大哥哥,对于少儿团选手最好奇的背诵技巧,姜震总会毫不吝啬地耐心分享——记韵脚。
对于背诵困难且容易乱序的长诗,姜震摸索出了“记韵脚”的背诵方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多达36句,姜震按照韵部将其拆分为九节,每四句一换韵在背诵中体会节奏的规律,将看似生硬的词组变成一幅诗意的画作,一幕幕在脑海中呈现。姜震打了个比方,“背诵长诗,就像是跑马拉松一样,每次比赛前,我会提前勘察线路,用沿途的各种地标将42公里的线路划分为8个小块,这样在比赛中就只是去完成8个5公里的小目标。”
听了姜震的讲解,少儿团的小朋友们纷纷点头又拱手。“哎,翔睿,有一点得提醒你一下:女孩子行拱手礼最好左手握拳、右手包住左手。当然现在也不必泥古不化,找到自己喜欢的行礼方式就好。”
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细节,姜震更添温文尔雅,又不乏诗人风骨。他反对以功利化的态度去对待诗词文化。姜震的微博至今没有接过一条商业广告,只是偶尔会转发几条抽奖活动,因为奖品是他感兴趣的书,而上天宠幸:他最近的几条转发都中了奖。
这是个总把成功归结为好运的人,好运又似乎总是与他相伴。
录制结束当晚,姜震没有任何庆祝,而是赶回学校准备期末考试,一周后结果出来,他名列前茅。
面对父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赠言时,节目中姜震敬礼“姜震明白”一样,冠军对他而言,仅是另一个梦的开始。
会写诗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如果说姜震从童年开始就充满诗意,那么斑斓之中一定点缀着父亲姜方程的色彩。
姜震不到一岁,就经常被父亲抱着在家门口摸“福”字,从他瞪大眼睛笑嘻嘻的模样中,父亲看出了他对汉字的兴趣。
“在之后的日子里,只要儿子想去看对联,我就陪他去,他要参加比赛,那我就全力以赴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从2015年姜震参加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2019年录制湖北卫视《奇妙的汉字》,姜方程都是利用年休假全程陪同。2017年,因为姜震参加的《国学小名士》不允许家属陪同,父亲无奈缺席了此次录制,但在姜震结束比赛的那天下午,驱车赶来的父亲在选手驻地门口准时给儿子竖起了大拇指。对孩子毫不吝啬夸赞,是姜方程一直坚持的正向激励理念。
从2007年开始,姜震几乎每年都要去北京的舅舅家里住一段,爱逛博物馆和书店,经常一待就是一天。“每次出门都会给他零花钱让他吃饭喝水用,结果他总是简单吃几口,省下钱买几本书回来。”舅舅笑着说,“等到他要回家的时候,书已经攒了一大箱子,我都是用快递寄回山东。”
然而在2016年的春节,姜震却突然放弃了去北京的机会。这个不平凡的除夕夜一家人分隔三地,姜方程在莒县站派出所值班,妈妈在北京照顾年迈的姥姥,而不到15岁的姜震一个人回到了老家——胶州市胶东街道南庄四村,“爷爷奶奶在农村过年一定很孤单,我得回去陪他们。”
那个夜晚,姜方程独自抹掉眼泪:“我知道儿子特别想去北京,他的懂事让我有些心疼,但又夹杂着欣慰和高兴。”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南庄四村家家户户门口最常见的楹联,也是从小就浸润在姜震骨子里的忠厚孝顺所在。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姜震的成长离不开诗词的浸润,并从中汲取到无穷力量,尤其为大自然雄浑壮阔的力量所沉醉。
“早春,在鸟啼婉转、柳芽吐翠的池塘边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定比课本上的字词更深刻。”姜震解释道,“冬去春来,你会发现池塘附近的草是最先复苏的,柳树是最先返绿的,几声啼鸣唤起万物生机,当时卧病在床的作者谢灵运对大自然生命的敬畏与欣喜,今天读诗的我们仍能感受。”
“在这种力量面前,我们所面对的一点挫折算什么呢?”姜震认真地说。
2021年暑期,在得知《2022中国诗词大会》仍然像前几季那样有家庭团这一阵营时,本着交流诗词心得的初衷,姜震便拉着父亲一起报了名。从线上选拔到进入百人团,也许是因为有父亲并肩作战,姜震的表现势不可挡。
姜震(左)与父亲姜方程(右)练习飞花令
在总决赛六进三的“千人千问”环节,选手需要用诗词向驻守南极的各国科考队表达祝福,姜震巧妙地选用了毛主席创作的《念奴娇·昆仑》中“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一句,当场获得三位评委的投票,最终以886分的最高分强势晋级。
这首词创作于1935年冬,彼时中央红军走完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在即将抵达陕北之际,毛主席登上岷山之巅,面对白雪皑皑的昆仑山脉,表达了愿将白茫昆仑与世界分享,愿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
时隔87年,这句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已经成为历史,但它传递的理念却一点也不过时。在接受《中国青年》杂志记者采访时,姜震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热爱和平的,从孔子所向往的‘大同’世界,到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思想,从毛主席‘太平世界’涵盖寰宇的气魄,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值得后人反复学习。”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姜震在诗词的浸润下生发出的超越个体、心怀众生的家国情怀,正是他在诗词的星辰大海中寻到的光亮。
给藏蓝添上一份诗意
这个儒雅清秀的少年,选择穿上警服,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
姜震的父亲是一名铁路警察,他与生俱来的一身正气自小就吸引着姜震,母亲曾是一名法律援助律师,经常免费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2019年,姜震成功考上父亲曾就读过的学校——铁道警察学院。“人民铁路为人民,人民公安为人民。”他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铁路警察。
2019年10月,在进入校园后的第一节大学语文课上,学院公安基础教研部主任赫兰国老师就对姜震赞许有加,“不愧是来自孔孟之乡,文化积淀就是深厚。”
这是一节合班大课,教室里坐了近百名学生。赫老师按照他的开班惯例,让每个学生随意背诵喜欢的古诗词,既是交流认识,也是摸底了解。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一个学生主动举手并洋洋洒洒地背起了《离骚》,这让讲台上的赫老师瞪大了眼睛。“我惊呆了,从教这么多年,没碰到过这种情况,涉及生偏部分,甚至我还一度怀疑他是不是中间创造了诗词。”
听着学生背诵完毕,意犹未尽的赫老师又即兴考验了几首诗词,姜震对答如流。问及姓名,这个一米九的大汉,没以军姿敬礼,反而行了一个抱拳拱手礼,赫老师连连点头称许。
此后,赫老师在做杜甫诗歌研究时经常与姜震进行交流,也始终关注着他的成长,直到接受《中国青年》杂志记者采访时,赫老师还清晰记得姜震大学语文考试的成绩,96分。
王新政和姜震在一个宿舍同住了3年,即便如此,这位铁杆战友坦言也只有休息时间才能在宿舍看到姜震,“找姜震特别好找,如果不在教室,那肯定是在图书馆。”
姜震日常学习的刻苦程度,王新政全部看在眼里。对于姜震夺冠后回校考试又取佳绩的操作,他认为,“都解释得通。”姜震在前往北京参加节目录制期间,缺席的课程都是由王新政等同学们进行后援支持:做好每节课的重点笔记,然后拍照分享,姜震在休息时间结合照片里的笔记内容进行自学。
除了参加这次录制外,姜震两点一线的大学生活相对寡淡,他的手机和电脑里没有游戏,上课选座位也总是在“高冷”的前排中间,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与同学们的相处“热度”,这个秘密就是诗词。对于同学们当前关注的热点话题,他总能道出一句恰到好处的诗词,尤其是对生活的小调侃,经常引来大家的捧腹大笑。
谈起姜震幽默风趣的诗意细胞,王新政有着举不完的例子,“有段时间我们有门课学习压力很大,各种任务一个接着一个,大家都有点儿牢骚,姜震随口说了一句,这是‘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啊。把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后来我们凡是遇到有趣的事都喜欢听姜震来两句诗词。”
爱写诗的姜震也引起了中队长杨海龙的兴趣,“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队列中那个站在第一排、训练非常认真的男孩。”凭借着从内务整理到中队例会的优秀表现,姜震被选为团支部的组织委员,并经过层层考察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他曾经帮我写过一篇短文,里面融合了《诗经》的《关雎》《桃夭》《木瓜》和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等很多诗句。”杨队长调侃说,“这个铁汉也有柔情的一面。”
如今,姜震即将开始他的实习生涯。谈起警察的身份和职责时,姜震用“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来形容。这句词出自《酒泉子·长忆观潮》,是潘阆回忆钱塘江观潮时,对于弄潮儿踏浪献技但红旗不湿的场景,有感而发所作。
即将走上警察岗位的姜震,将自己比喻为社会暗潮中的当代“弄潮儿”,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危险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红旗所指就是心之所向,无论案件多么复杂、形势多么严峻,他手中的红旗永远不会沾染一丝污渍。
赫兰国老师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事,但他希望可以培养更多能文能武的学生,在执法过程中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一种美好的状态。
而这种美好,正在姜震身上熠熠生辉。
在采访结束当天,姜震给《中国青年》发来了他写给父亲的诗,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胶东千古埠,豪杰此间生。赤胆为忠警,蓝衣作甲兵。细金淘始就,镔铁炼方成。携手瞻来路,悠悠剑气横。”
《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15期
监制:皮钧终审:蔺玉红审校:张斯絮 刘晓 刘博文编辑:许博文(实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