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五华县黎洞村成立合作社,并“发行”股份,集资让撂荒地复耕复种。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变化太快了。年初还是荒地,如今重新长出了庄稼,还新建了加工厂房,农业机械设备逐步购置。”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黎洞村村民张庆友说,当了一辈子农民,他最见不得荒地,最喜欢看到丰收。

看着村里撂荒多年的土地重现丰收景象,张庆友心里乐开了花。从困难重重的谈耕色变,到如今村民笑谈丰收,背后有着黎洞村整治撂荒地的妙招。

就在半年前,黎洞村还有近600亩荒地。多数田地由于年久失耕,复耕复垦要付出巨大成本,让人望而却步。“村里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了,加上地块零碎、效益低,大家都不种了。”黎洞村党支部书记张爱发说。

撂荒土地看着令人心疼,但“谁来开荒,资金从哪儿来,开好了谁来种,种了卖得出去吗”这些问题都摆在眼前。为此,黎洞村党支部和村民想出了“合伙开荒”的主意。

“我印象很深,今年1月23日,我们召开了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专门讲整治撂荒地这件事。”张爱发说,村里详细地向村民讲解了复耕政策,让大家把撂荒土地先免费“让”出来,采取“合作社+股份制”的模式进行荒地复耕,用来专门种植丝苗米。

让张爱发没想到的是,当天就有不少村民参股,张庆友便是其中之一。“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并‘发行’了股份,大家集资复耕,我当时立马支持,还和村支书说要当第一个参股的。”张庆友第一时间出资1万元认购了10股。

这些荒地收集起来后,由村里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社统一规划,同时通过“发行”1500股、每股1000元的股份,解决撂荒地整治的启动资金和持续耕种问题。

“股东每年将根据收益获得相应分红,田地产出的粮食还将按照成本价优先按需供应给股东和村民。”张爱发说,村民让出的荒地,也已统一确权造册,并约定5年免费期,以共同承担开荒成本。5年后,再视情况进行田地租赁分红。

通过合作社种植丝苗米产业,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工人,打造“打工挣薪金、经营赚现金、入股得股金”的“一地生三金”模式,黎洞村逐步带动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参与到种植养殖产业中,实现了集体收益与村民收入互促互进、共同提升。

“看着耕地丢荒长草感觉很可惜,采取‘合作社+股份制’的模式是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通过合作社种植丝苗米,让社员、股东、村集体都能有收益。”张爱发说。

自实施“合作社+股份制”模式以来,黎洞村整治撂荒地的行动得到乡贤、村民的大力支持。“大家认购股份的热情高涨,现在认购人数超过200人,已完成了认购目标。”黎洞村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妙载说,有了资金保障后,黎洞村今年早造已复耕复种撂荒地300亩,晚造还要新增80亩,合作社后续还将购置农机、解决水源、拓展农产品销路,在持续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的同时,让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黎洞村“发行”股份,合伙开荒的模式,是梅州探索长效推进撂荒地复耕利用的一个生动写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治理撂荒地对稳定粮食生产,守牢粮食安全“生命线”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梅州各地在整治撂荒地上不断探索新模式、新经验,不仅解决了“谁来开荒,资金从哪儿来,开荒后谁来种”的堵点难点,还让外出乡贤、企业、村民等更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进来,为耕地配制动力,实现耕地资源的整合和集约化发展,耕地多年成片抛荒的困境得以破解。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汪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