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越共中央的权力相对分散,党主席、国家主席和政府首脑由不同派系担任。尤其在1986年革新开放以后,越南国会的权力不断扩大,最终出现了现在四驾马车并行的局面。
越南是冷战结束后硕果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体制国家之一,越共也是少有的通过宪法确立国家领导体制的政党。按理说,这样拥有明确领导力量的国家不应该发生动荡,但随着越共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党内的斗争也日益激烈,甚至一度威胁到国家的稳定。

1991年越共七大的召开,再次确立了四驾马车并行的局面,并一直延续至今。根据这一体制规定:党的总书记基本上由北方派人士担任;政府总理由南方人担任;国会主席和国家主席则从中部地区中选出(即胡志明的家乡人)。这样南北并行的政治体制必然会导致政治斗争,而近年来越共中央的人事变动也凸显了这一特点。
越共的南北之争笔者已经在往期文章中有所论述,在此不做赘述。简而言之,越南北方派强调越共对国家的领导,主张维护中越传统关系,而南方派则背靠美国,主张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实际上是“颜色革命”的另一种表现。

在“十大”召开前,越共抛开过去的传统选举方法,鼓励毛遂自荐参加竞选,党内首次出现差额选举,尤其是总书记的选举。这个石破惊天之举,实际上表明越共向所谓的“民主”已经迈出了关键性一步,但此种“民主”究竟是深水潭还是桃花潭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在允许党内出现不同声音的同时,越南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迈出了“极其危险”的一步。2006年6月1日,被镇压的越南民主党死灰复燃,继续标榜所谓的西方民主价值观,反对一党专政。值得注意的是,越南民主党主席是曾担任过越共总书记的黎可漂。

2014年,越共内部的矛盾再次上升,一度延伸到了外交领域。典型的例子就是越南国内爆发大规模反华游行,大量的中资企业也遭到打砸烧抢。尽管后来越共中央将其定性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暴行,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越共的国家掌控力之弱。
越南政治改革的成绩主要体现在越共领导下的集体领导和分权制衡,这种体制固然避免了权力独裁的情况,但对民意的尊重并不意味着民主。

经过三十多年的革新开放,越南的经济实现了中高速增长,成为国际上异军突起的新兴经济体。可一味忽视理论思想的指导作用,是真的正道吗?须知当年的苏联也曾放弃过科学社会主义,但结局怎样,看看今天俄罗斯的境遇就知道了。爹不疼、娘不爱的悲剧已经够多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越共“十大”中间派集体出演的局面正是北方派所希望的。随着南方派领导人日益严重的亲美立场,越南必须做出抉择,是选择另一个戈尔巴乔夫还是通过掺入大量中间派的做法来收拢国家权力,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越共“十大”上的政局洗牌,并非简单的亲华派、亲美派的角逐,而是中间派的集体出演,他们之所以会频频出山,无非是利益二字罢了。或许他们的上台可以缓和国内局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在根本利益上让步。历史表明,所谓的“亲华”还是“亲美”只是获取国家最高利益的一种手段,想要依靠此举让别国对你感恩戴德,真的是太天真了!
这些年来,越南的改革实际上也进入了深水区,其国内局势也日趋复杂。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来和政府对着干,固然可以尝得一时甜头,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殊不知国家间利益岂是几个魑魅魍魉可以把控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