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7日20点29分,迎来二十四节气第十三个节气——立秋。

中国最早气候历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意思是此时天地趋于收敛,万物渐次成熟,开始从热烈繁盛走向成熟萧落。

不过,立秋是基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依据天文观测而确定的秋季起始日。气象学上的入秋标准指,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22℃。处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平均入秋时间为9月25日左右,即白露节气前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古代将立秋后15天分为三候(五天为一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后,刮风时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的热风;过五日,大地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再往后过五日,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这是唐朝诗人刘言史的《立秋》诗,也是我觉得写“立秋”写得最好的诗词之一。一叶惊秋,正是这首诗最好的表达。从此以后,暑气渐退,云天越加澄明美丽,木叶声中,又是一年秋来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这是宋代诗人刘翰在《立秋》的诗句,一种秋夜的乡愁,油然而生。

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成语。只是这样的意境似乎不寻常见,武汉与秋天的距离,每年至少还隔着一个虎视眈眈的末伏。

特别是今年的立秋时节,早晨被热醒,午后被热晕,晚上被热哭……持续的高温热浪一直没离开过。天气预报说,这波高温热浪要持续到月底,高温日可能会打破历史最高记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池莉在《盛夏之妖》里写道,“武汉最著名的,大约是夏天的热。是的,武汉的夏天的确是非常炎热。热得没有道理,没有规律,非常任性,又不屈不挠,热得跟妖精一样。”

总说叶落知秋,但更多时候,秋的到来,是从一阵凉风开始的,这里的凉风即偏北风,从西伯利亚吹来的。

今年,在极端强盛的副热带高压笼罩下,一直吹着火热的“南洋风”,高温热浪覆盖整个长江流域,多地发出高温红色预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气象台专家解释,造成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跟大气环流的异常状况有一定的关系。怎么异常,为什么异常,还会不会异常,没有谁能说清楚,只是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共此炎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体现在价值观上,更体现在我们大自然万物之中。

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此时既有金风送爽,又有万木飘零;既有累累的硕果,又有暮年的伤感,古往今来,人们赋予了“秋”字的不同的意境。

对于古人来说,心上有秋即是“愁”。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我觉得很有道理。大概意思是,命运长河起起落落,“失意”时读一读《滕王阁序》,你会发现自己人生要幸运得多;“得意”时读一读《岳阳楼记》,你会觉得自己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王勃,一个范仲淹,一个写鄱阳湖,一个写洞庭湖,却都是在感概一个有关“秋的故事”。

其实,季节本无悲喜,别离多过欢聚;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愿你的秋,不悲不喜,不焦不躁,不起不落,不淡不浓,日静山长,岁月静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