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发布了一篇有关教师的工资是按职称发放还是按工作量或者教龄发放的文章,评论区里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有网友评论说教师工资,不应该按职称发放,教龄和课时量应该是第一标准,这样的标准最硬气!

当前,公立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结构中占比最大的是岗位工资,影响岗位工资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职称,一个是教龄。按教龄晋升工资老师们都很赞成,但是老师们对职称工资颇多怨言,好多老师建议取消职称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师们之所以对职称工资不满意,原因有三:第一,职称晋升不容易,尤其是中高级职称,名额有限,竞争激烈,人为操作的空间不小。第二,职称工资差距较大,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和正高级职称之间的工资差距有点大。第三,职称和工作量基本上没有关系。

也就是说,一个教师,只要他想方设法努力评上了高一级职称,他的工资也就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高工资并不代表着课时量就比职称低的教师多。相反,有时候职称高了,工资高了,课时量却小了;职称低的,工资低的,课时量却很多。

职称工资导致有的教师不愿意多带课,甚至有人在晋升了高级职称之后转岗到工勤岗位,反正工资和职称有关,和课时量没有关系。与此相反,私立学校的教师工资结构中第一标准就是课时量,代课越多,干活越多,报酬越多,工资越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人见过一些私立学校的教师抢着兼职,抢着代课,抢着当班主任,有的教师身兼数职,当班主任、当备课组长,当年级主任,带三个班的主课,非常忙,非常辛苦,原因就在于私立学校教师工资非配比较合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所以说,本人觉得这位网友的话很有道理,教师工资分配中应该淡化职称,缩小职称工资差距,把课时量作为第一标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活力,盘活教师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也可以学习私立学校的做法,教龄工资不再笼统地混杂在工资中,而应当把教师的教龄工资单列出来,比如像私立学校那样每增长一年教龄每月教龄工资增加100元,教龄越长教龄工资就越高,这样做极有利于鼓励教师终身从教。

如果把课时量和教龄作为教师工资分配的第一标准,年轻教师教龄短,教龄工资不高,但是年富力强,可以多干工作,赚课时费;对老教师而言,教龄长,教龄工资高,但是年老力衰,可以少带点课,少赚点课时费。这样一来,年轻教师和老教师都可以取长补短,彼此都不吃亏,大家也都没有意见。

总而言之,本人觉得,教师工资中淡化职称工资、缩小职称工资差距、把课时量和教龄作为第一标准的提议是正确的,是合理的。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有何建议,欢迎讨论,欢迎留言。想了解更多内容,就请关注“高级教师教语文”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