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商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三下乡”实践服务团于7月6日至7月16日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保靖县比耳镇,探寻当地特色产品,以已所学为当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常言“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作为团队的一员,在实践服务期间,我深刻感受到了当地居民渴望推动家乡产品市场、努力建设家乡所饱含的浓浓乡情。

初访比耳镇之时,我被沿途的风景所惊,河流绿波漾漾,楼宇窗明几净,宽敞而整洁的相间道,美得犹如一幅油画,虽这片土地曾落后荒芜,但如今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图为团队初到比耳镇拍摄的比耳镇局部图像 黄晶 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团队初到比耳镇拍摄的比耳镇局部图像 黄晶 供图

在一次与保靖县比耳镇党委书记龚书记交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比耳镇正积极打造艺术小镇,“一条老街、两个码头、三个广场”,建设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小镇,以柑橘(酉酉橙)和编织竹艺(本顺竹艺)作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的一句“我们比耳正变得越来越好”让我印象颇深。不过简单几字却饱含着他对如今比耳镇发展的肯定及期望,也让我感受到他们是踏踏实实干实事、真心实意为村民服务的好干部,一心只为让比耳镇振兴。在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还接触到了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三位重要人物:酉酉橙品牌负责人米建平先生、非遗竹编技艺传承人及本顺竹艺合作社负责人姚元飞师傅、保靖县油茶负责人曾景月女士。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发挥自身价值,努力带动比耳镇的经济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柑橘种植基地 曹晨 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柑橘种植基地 曹晨 供图

令我记忆尤为深刻的是不忘竹编初心、坚守非遗传承的姚师傅,提起保靖县的竹编历史发展,他千言万语道不尽。他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村里“人人是篾匠,户户会编凉席”,竹编养活了比耳镇几代人,但由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产业转型,比耳村开始大力发展柑橘产业,又随着打工热潮掀起,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竹编技艺逐渐衰退,陷入了发展的瓶颈期。直到2011年初,大学毕业的姚师傅放弃在外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希望重振竹编技艺。由于传统竹编的功能和形式已不再适用于当下,姚师傅一直在探寻传统竹编与现代产品融合的方式。如今,他将竹编与茶文化结合,制作有茶垫、茶篮子、滤茶器等产品,同时还制作各式各样的竹编文创产品,竹编的发展渐入佳境。至此,我不禁心潮澎湃,原来扎根在乡村发展的他们,一直在努力追赶着时代的浪潮,探索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良好交融,同时,他们还借助网络平台提升竹编知名度,大胆突破,敢于尝试,打破传统的竹编形式,将竹编作为装饰元素,以便更好的实现产品转型,将作为非遗文化之一的竹编技艺阐扬光大,他对竹编传承的坚守与执着令人感动。

图为团队成员向竹编师傅学习编织香囊 欧阳志诚 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团队成员向竹编师傅学习编织香囊 欧阳志诚 供图

除此之外,酉酉橙品牌负责人米建平先生带领乡村种植柑橘致富的故事也令我动容。在受到市场上沃柑、皇帝柑等各类柑橘的冲击之下,酉酉橙开始重视产品价值的提升。米书记说,“品质好”是酉酉橙最大的优势。他们严格把控柑橘的质量,坚持售卖个头均匀、含糖量较多的产品,以质量得民心,这也是当地柑橘产业蒸蒸日上的重要原因。从各家各户不理解,只愿种稻谷,满足生存需要,到当地政府站出来号召大家规范种植柑橘,以柑橘产业实现脱贫致富,这其中的艰辛他人难以体会,我站在山上,看着一片片的柑橘树,望着不远处那脱贫致富的标语,深感国家对原生态产品的大力支持。酉酉橙的成功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实现的,而是一代又一代辛勤的比耳人民共同打造这一品牌,才能造就今日的美好景象。

图为酉酉橙品牌负责人讲述柑橘种植历史 欧阳志诚 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酉酉橙品牌负责人讲述柑橘种植历史 欧阳志诚 供图

本次“三下乡”实践服务活动时间虽不是特别长,但在实践中,我领略了神秘湘西的独特魅力,看到了默默坚守的非遗传承人,认识了以一己之力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米书记。同时,两次走访入户的经历,也让我意识到,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年轻的大学生,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奋斗态度、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放眼当下,基层需要更多如我们一样的大学生为乡村注入新生血液,大学生也同样需要到基层去,通过在基层的锻炼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让我们一同出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大展风采,绽放独属于青年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