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贯不及钧瓷, 繁华不易匠心

——访禹州市刘志远钧瓷艺术馆创始人刘志远

“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宋朝时期,瓷器开始大 批 销 往 海 外 成 为 中 国 大 宗 出 口 商 品, 自 此, 中 国 瓷 器 享 誉 海 外, 中 国 也 因 此 得 名 “ 瓷 国 ” 。 在 中 国 五 大 名 窑 — — 汝 、 官 、 哥 、 钧 、 定 中 , 钧 瓷 以 其 独 有 且 重 要 的 符 号 “ 自 然 窑 变 ” 屹 立 在 中 国 瓷 林, 成 为 中 国 瓷 文 化 的 代 名 词 。 而 作 为 中 国 陶 瓷 艺 术 非 遗 传 承 人, 刘 志 远 秉 承 “ 钧 瓷 千 年 之 气 象, 而 锐 意 于 艺 术 创 新 ” 的 发 展 理 念, 决 心 将 中 国 钧 瓷 这 张名片递向世界。

念一方故土 ,思一方情怀

南有景德镇,北有神垕镇。神垕镇,坐落于中原文化古城禹州,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优 势和悠久的制瓷历史文化, 被誉为“中国钧瓷之都”。而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 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钧瓷因神垕镇发源,神垕镇也因钧瓷闻名于世。在当地, 一座名叫伯灵翁的寺庙的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灵丹宝籙传千古,坤德离功利万商。”这是一 副对仗工整、独具匠心、富于地方特色、十分耐人寻味的行书对联,意思是神垕镇的人们以宝贵 神奇的钧瓷配釉秘方和制瓷技术为生,世代相传,千年不息,因其独有原料和窑火神工烧制出的 钧瓷,有利于天下商贾,使大家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这副对联深刻揭示了神垕镇与制瓷业紧密的 关系,寓意深远。

“未许湘灵擅秀色,每顾清渚照芳颜。”—— 神垕镇,不仅是钧瓷的故乡,也是钧瓷艺术非 遗传承人刘志远的故乡。2006 年,刘志远回到故乡投身家乡钧瓷事业,并且在往后的十余年里 也未曾改变。原因,是一次与中国当代艺术大师欧阳中石先生的交谈让刘志远下定决心,在交谈 中,欧阳中石先生的博学睿智让他深为佩服,他对禹州钧瓷的高度评价更是深深触动了刘志远的 心灵。在中石先生的影响下,为了弘扬家乡文化,传承钧瓷艺术,刘志远决定前往景德镇陶瓷大 学进修精进自己的技艺。毕业后,他师从国礼大师—— 张怀强先生,并与河南师范大学—— 高书 燕教授强强合作,根据新时代的工艺要求与审美艺术,对一些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技艺进行传承与 革新,逐渐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

他的作品做工细致、设计独到、釉色莹润,可他不仅执着于造型之美,更关注钧瓷艺术的本 质,将自己的思考与理念附着于唯我的器型之上,借助钧瓷这种土与火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卓然 不凡的艺术形式和丰富敏睿的精神世界。2019 年, 其作品唐钧《唐马》、唐钧《龙壁》、柴烧《观 音樽》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参展上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不仅如此,他的作品还被国内外 各大博物馆、钧瓷爱好者多次收藏,让中国钧瓷走出国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把宣 传推广钧瓷文化的责任扛在肩上,把“让钧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变成了现实,是真真 正正的匠人!

千年艺匠心 , 万家瓷尚情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宋徽宗时期,出现了专供皇家使用的窑厂,其出产的瓷 器都被宫廷所垄断,民间无法流通,而御窑瓷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等级森严, 一旦错用或擅用均为重罪。其中,钧瓷凭借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魅力在众多御窑瓷 中“拔得头筹”,而宋朝时禹州钧红釉瓷器的诞生结束了当时青瓷独占鳌头的局面,是我国的陶 瓷发展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红为贵、紫为最、天青月白赛翡翠”是世俗对钧瓷千变万化的釉色作出的评价。因此钧瓷也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而钧红更是尊贵难得。

“钧瓷无对,窑变无双。”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成为主导,钧瓷也开始在 民间流通并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因其价格昂贵,始终无法走进寻常百姓家。究其原因,首先钧瓷 作为高温窑变瓷,烧制温度远远高于其他青白瓷、紫砂,最高在还原火阶段能达到 1280℃甚至 1380℃,且烧制高温持续时间从 12-48 小时不等,在如此持续的高温状态下,即便钧瓷瓷土或 是釉料中的含有微量重金属,也已挥发殆尽,与此同时高温下钧瓷的成品率也低,但是高温煅烧 的钧瓷器具不仅对人体无害,反而相对比其他瓷器更安全,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高温瓷比低温瓷贵 的原因。其次, 钧瓷是艺术品, 形制优美,颜色古雅,似玉如玉, 五彩斑斓, 极尽大自然色彩之 美,但同时,它又是实用品,可以作为盛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的特点,使钧瓷茶器的身价日益增长。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钧瓷比陶器烧造技术更为复杂,但产品在物理特性 和健康养生上更有优势,因此,刘志远看到了钧瓷巨大的市场需求,他坚持做大众消费得起的钧 瓷,让钧瓷走进千家万户,他立足于大众钧瓷的研发,赋予了钧瓷器具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 收藏类的高端钧瓷,还是实用类的中低端钧瓷都在工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认为钧瓷器具走进 寻常百姓家就是钧瓷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的第一步,即使是中低端的钧瓷他也绝不含糊,拒绝粗 制滥造, 坚持把每一件钧瓷都做到胎质精纯, 坚实细腻, 釉色浑然天成、乳光晶莹。择一事, 终 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无论世事如何更迭变迁,刘志远都不曾改变那颗坚持把钧瓷文化传承发 扬的初心!

千年化韵 , 百世传承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钧瓷是一扇门户,穿过它,可以看到钧瓷背后的人,以及他们身上凝聚的人文精神。对于钧瓷的传承,刘志远坦言: “钧瓷,不外乎于两点:第一,钧瓷的设计, 即造型, 是不是很美, 是否让观者看着舒服; 第二, 是否让观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亦即‘眼缘’。”而这些都需要文化的浇筑来完成。文化是钧瓷艺术的灵魂, 传统文化是钧瓷断 不得的血脉,发展钧瓷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点。刘志远希望新的一代钧瓷人能够把传统文化的精华 沉淀下来,一步一步慢慢地感知钧瓷文化的魅力。为了支持和鼓励更多新鲜血液加入到发展钧瓷 事业的队伍中来, 刘志远为新一代愿意投身陶瓷艺术的年轻人建造了 4500 平方米的工作室平台, 为他们提供一处成长、交流、绽放光彩的舞台。这是一代钧瓷人的传承, 更是一代钧瓷人的希翼。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钧瓷的传承发展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 通过不断地文化研究和文化创新, 才能使钧瓷人的文化视野得以更加开阔, 表现手法得以更灵活, 艺术感染力得以更强。

刘志远从事研究传统钧瓷釉色和烧成长达 16 年之久,参观了大量的古钧窑址和古钧瓷片, 经常与“忘年交”张怀强老师一起去参加古陶瓷交流学习会, 并收藏了部分唐、宋、金古陶瓷标本, 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再结合现当代的市场需求,创作了一部食用器型 - 壶、单杯、盘和新的釉色 - 唐花釉系列、开元盛世系列等等。他以实际行动告诉了新一代钧瓷人要适应社会的潮流,让现在 烧制的钧瓷即使放到一千年以后也能让后人去感知其独特之处而不被淘汰,在后世继续发挥它的 作用与价值。

无专精则不能成。刘志远十余年专注于钧瓷,奉献于钧瓷,以匠人精神砥砺前行,在陶瓷艺 术的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寄语年轻一代“在不经意间做经意的事。”精而不泛,泛而 不精。在制瓷的 72 道工艺里,只要你精通其中一道,那么你不必学会剩下的 71 道。只要专注 于一件事并持之以恒,那么其他的就无需担忧,因为所有的美好都将不期而遇。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钧瓷因其独特的文化属性与艺术价值,能给今人以资源,能给今人以力量,能给今人以自信,帮助今人找到精神支柱和发展之魂!传承与发扬钧瓷这个优秀的传统 文化瑰宝, 让其以优质的品相、完美的姿态畅用全国, 走向世界, 不仅仅是刘志远一个人的愿望, 更是千千万万个像刘志远一样的匠人们的希望与追求。正所谓:千金不换匠人意,万彩变幻夺天 工。守得百花齐绽放,愿与来者继传承!

个人简介:

刘志远,陶瓷艺术家,1981年生于河南省禹州市。中共党员、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陶瓷烧成工高级技师、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钧瓷烧制技艺)、河南省陶瓷行业技术能手、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会员,河南省禹州市刘志远钧瓷艺术馆创始人兼艺术总监,河南省禹州市唐钧博物馆副馆长,河南省禹州市苌庄窑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