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某一天,消失多年的村民唐建敏突然返乡,原本安静祥和的村庄陷入了一片哗然之中,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早在九年前,村子里收到过一封公务书信。

信里说到,唐建敏已被判处死刑,特通知村里的亲戚为他收尸骨还乡。

可对于唐建敏回乡一事,大家都亲眼所见,青天白日的,难倒还见鬼了不成?

在多方探寻之下,竟牵扯出了一起多年悬案,谜底自此揭晓。

嫌疑人主动递信自首,曾是受害人的老友

这件事还得从1997年7月26日说起。

正值炎炎夏日,警方接到群众报案称湖北襄樊市某加油站门口的花池内发现一具尸体,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刻前往案发地点。

死者为男性,尸体面部已经被完全破坏,无法辨认,到底是什么深仇大恨竟让凶手下此毒手?警方随即展开调查。

经过公安局刑侦技术鉴定,死者为男性,身高170cm,死亡原因为生前被他人勒颈后窒息而亡,头部、颈部等均有外伤。

损伤最重的面部累计创口竟长达28.7cm,作案手段极其残忍。

正当警察为了此案一筹莫展时,7月30日,警方接到四名青年报警称,他们的同事李峻,被一个叫张文华的人杀害。

他们还说,这是张文华在逃跑前告诉他们的,张文华宣称自己为了练胆量,便伙同身为小学教师的徐浩将李峻杀害。

同时还说了一些杀人的细节,和警察目前掌握的证据基本吻合。

李峻作为某医院保卫科职员,平时看起来老实本分,社交圈子单一,怎么会和张文华有如此深仇大恨呢?

经过警方走访摸排,慢慢了解了张文华这个人的来历。

张文华初中毕业后就在社会闯荡,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便做起了纸品生意。纸品生意刚起步时,举步维艰、生意惨淡。

也是在这个时候,李峻与他结识,二人各怀鬼胎,李峻还趁机教唆并拉他兼职干起了传销。

刚开始二人在一起称兄道弟,没事一起喝酒、吹牛,当一当酒肉朋友。

不料两人在一次嫖娼时,由于一些小的摩擦大打出手,二人决定从此决裂,互不相干。

李峻至死也不会想到他会因为这件事而丧命。

张文华是一个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小人,这件事情发生后,他一直耿耿于怀。

不久后,张文华开始假意求和,请李峻吃饭。酒足饭饱后的李峻并没有多想,便不计前嫌,以为张文华是在赔罪,他俩又“恢复”了往日的“友谊”。

可是李峻不知道张文华是一个爱记仇的小人,更不知道对于张文华来说,每次见到李峻,恨意都会像喷泉一样喷涌出来。甚至对李峻已经起了杀心。

寻得同伙,被害人惨遭杀害

但是仅凭一人之力,张文华觉得此事还是很有难度,也怕出岔子。

于是他想到了另一个人——徐浩

徐浩是张文华的初中同学,从小品学兼优,是一名小学音乐老师。

最初张文华想利用徐浩的小学老师职务之便,把自己的生意做到小学里去,获得小学纸品的承包权。

可惜他的如意算盘没有得逞。

徐浩说自己只是个老师,没有权力采购纸品。但是张文华这个人可不是这么认为,他坚持认为是徐浩不愿意帮忙,于是也因此恨上了徐浩。

张文华思来想去便联系了徐浩,他再一次问了纸品经营生意的事情,得到的依然是徐浩否定的答案。

张文华便心生邪念,认定了杀人也要拉上徐浩垫背。

于是约了徐浩见面吃个饭,徐浩开始是不愿意上这条贼船的,他作为小学的老师工作稳定,吃穿用度不愁,也深得同学们的爱戴。如果上了这条贼船,一辈子就毁了。于是徐浩拒绝了张文华。

谁料二人在推杯换盏之间,不知徐浩是被威逼利诱还是猪油蒙了心,竟答应和张文华一起行动。

1997年7月24日晚,俩人按照事先计划好的行动。先是张文华打着喝酒玩乐的幌子把李峻约到家里,由于上次张文华请客“赔罪”,李峻这边早已冰释前嫌,毫无顾忌地去赴鸿门宴。

而另一边,徐浩、张文华二人已经做好了行凶前的准备。

二人商议在酒足饭饱之时就动手杀了李峻。

酒过三巡,李峻被灌醉了,整个人晕晕乎乎的,此时正是张文华趁人之危的时候。

张文华假装微醺,遂提议和李峻比试一下力气,毫无防范之心的李峻欣然同意。

只见张文华抓住李峻的手,反手做擒拿状,正在此时,徐浩接收到提前演练好的眼神,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尼龙绳套住了李峻的脖子。

两个人想一鼓作气想把李峻置于死地,而此时的李峻也终于意识到了这是一场鸿门宴,他瞬间酒醒了一半,奋力反抗了起来。

不知是反抗起来的李峻求生欲太强,还是二人第一次作案紧张,竟让李峻挣脱了绳子。

张文华二人见状,生怕李峻逃走了之后事情败露,到时候二人免不了牢狱之灾,情急之下张文华操起一把锤子朝着李峻的头上抡去,连续砸了不知道几下,只见李峻倒在血泊里。

张文华依然不放心,接过徐浩手中的尼龙绳又勒了几分钟,见李峻一动不动这才放心。

同伙落网,另一嫌疑人变换身份逃亡多年

案发后的第五天,李峻的同事就收到了张文华寄来的信,信里面详细描述了作案过程。

张文华声称他和徐浩为了练胆量杀了李峻,并把作案的细节描述得淋漓尽致,于是公安局开始抓捕张文华和徐浩,徐浩很快便落网了。

与信中描述不同的是,徐浩对于杀人这件事矢口否认。

接下来,公安局连收到两封信,信中把二人作案的细节一一交代清楚,连砍了几刀,面部划了几下都说得明明白白。

信中张文华还写道,徐浩是主谋,而他自己只是帮凶。只是帮忙灌酒、拿绳子,从策划到动手杀人、抛尸都是徐浩干的。

张文华还声称事发后便夜不能寐,深受良心谴责,写完信之后便会跳江自杀赎罪。

穷凶极恶,杀人不眨眼的张文华会自杀吗?是畏罪自杀还是掩人耳目?被执行死刑的“唐建敏”又是谁?

原来这一切的信件都是张文华自导自演的把戏。

他为了脱罪,把谋杀李峻一事的主犯推脱给徐浩,后又假意自杀。这一系列操作目的只是想逃脱警察的追查,摆脱主谋的罪责。

最后一封信投递后,张文华并没有像信中所写那样去跳江,而是开始了逃亡之旅,并希望接下来的生活能够肆意快活。

然而警方对张文华的通缉没有一刻放松过。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逃亡过程中他为了掩人耳目,首先办理了一张假身份证。

这个假身份证姓名便是许久不联系的唐建敏——张文华表哥。

即使有了假身份证作掩护,同一个地方他也不敢久留,曾经辗转多个城市。

也不敢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又有杀人经历的他,在身无分文时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

2000年9月30日晚“唐建敏”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他身穿皮夹克、戴着帽子压得很低,跟踪着单身女子黄某,伺机抢劫,在四下无人之际,便抢走黄某身上的一部手机及钱包。这一次的成功让他从此走上了抢劫来快钱的道路。

在最后一次抢劫中,“唐建敏”见四处无人,将魔爪伸向深夜下班的单身女职工,女职工奋力反抗时,他手持尖刀将两名女子捅成重伤。多次作案的“唐建敏”,胆子越发大起来了,越来越目无法纪。此时的他已经是满嘴谎言,杀人如麻的恶魔。

恶魔落网,牵扯出多年前疑案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经过警方多方面排查,2001年8月19日,终于将“唐建敏”抓捕归案。张文华本以为警察会怀疑他“唐建敏”的身份,担心李峻那件事东窗事发,不料警察竟然对其身份深信不疑。

面对警察的质问,他仍不知悔改,多次狡辩。但是铁证如山,由不得他颠倒黑白。

被判处死刑后,他还妄想上诉。

终于在2002年6月6日这个身份证上名叫“唐建敏”男子,因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数罪并罚,被执行死刑。

由于被执行死刑时张文华仍叫“唐建敏”,警方遂在死刑执行后通知真正的唐建敏的家人前来收尸。

那个年代通讯还没有那么发达,信件寄到村部时,村支书李明占突然收到一份需要转交的法院通知,是湖北省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的,收件人是唐建敏。

唐建敏一家刚好有事出了远门,村支书一看这个信件很重要,就拆开来看,当时村里的人怎么也不能相信平日里如此老实乖巧的唐建敏会去抢劫。

可是白纸黑字写得清楚明白,信中写道:唐建敏因多次犯下抢劫罪和故意伤人罪等多种罪行,已于2002年6月6日执行枪决,现通知其家人前去领尸。

村里的人自然以为唐建敏已经被执行枪决。唐建敏的家人也没有去认领尸体。

2011年唐建敏死而复生的新闻遍地开花,因为2002年在宜昌被执行死刑的“唐建敏”不仅在北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带着妻子、孩子高高兴兴地回来了。

村里的人见了都以为见鬼了。大家众说纷纭,有的人说这小子找了“替死鬼”,有的说这可能是冤死的…

一时间村子里像炸了锅似的,各个媒体到访,村子里从来没有那么热闹过。

唐建敏以为是同名同姓的人,自己甚至连湖北都没有去过,更不可能在湖北抢劫了,一定是法院弄错了。

唐建敏挨个和村民们解释,邻居们也是将信将疑的。

直到一位北京的律师问唐建敏父亲,认不认识张文华,唐父说唐建敏是有一个表弟叫张文华,但是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联系过。

唐父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个杀人犯张文华冒充很多年不联系的表哥身份,逃亡多年,并犯下滔天大罪。

唐建敏乌龙事件终于彻底真相大白,还真正的唐建敏一个清白的人生。

而张文华的“同谋”徐浩已在狱中喊冤二十多年,当年仅凭张文华两封信就定了徐浩的罪名,现在看来未免过于草率了。

2009年8月24日,徐浩给湖北省高院的信中写道:

我知道自己没有杀人,世上根本就不存在我徐浩杀人的证据,所以要找到我杀人的证据是不可能的。但若没有一字证明我杀人的证据,母亲就不会停止鸣冤。

徐浩的父母为了替他伸冤,四处奔波,跑遍各个司法机关,依然没能救出徐浩。

2002年的除夕夜,正是阖家团聚的时候,徐父想到儿子还在牢狱里受苦,伤心过度,突发脑溢血,此后便卧床不起,于2004年不幸离世。

徐浩的母亲苦等儿子归来也已经两鬓斑白。

自从徐父去世后,徐浩精神出现了异常,他再也不在狱中喊冤了,减刑后的徐浩预计2026年才能出狱。

徐浩作为“同谋”都是张文华举报信中所写,张文华已死,举报信是事实还是出于个人恩怨的栽赃,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小结

张文华事件值得我们深思,如果当时李峻没有进入传销并拉张文华入伙,他就不会失去宝贵的生命,如果他们二人没有去嫖娼,也不会发生矛盾大打出手。如果张文华不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二人也不会因此失去生命。

交友需谨慎,远离“垃圾人”。如果当时警察办案仔细一点,就不会发生这一起乌龙事件,如果当时更加注重证据,就没有徐浩的二十年喊冤。

可惜时光不能倒流,两个年轻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一位小学教师在牢狱度过自己的青春时光。这件事情也给我们每个人敲响警钟,时刻洁身自好,遵纪守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