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矛盾纠纷,他一次次抽丝剥茧,一门心思只为化干戈为玉帛。王洪涛,菏泽鄄城县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他把小小的办公桌当做大舞台,独创一套“中西医”结合调解法,成功化解一大批矛盾纠纷。今年以来,王洪涛已诉前调解案件839件,其中视频调解591件,7月份被评为“2022年全省法院特邀调解员月度之星”。

戎装褪去 逐梦前行

“我热爱这个事业。我想用所学法律知识化解矛盾、服务群众,在平凡中实现法治梦想”。

王洪涛是一名扛过枪、站过岗、有着十二年军旅生涯的老兵,2005年从部队转业到鄄城一国企,2010年进入鄄城法院开展调解工作,后被聘任“特邀调解员”。

王洪涛和法律结缘,还是在部队期间。平时爱好钻研的他,在部队学习中偶然接触法律后,便点燃了心中对法治的向往,信念之花骤然绽放。在攻克法律专业资格考试后,王洪涛循梦前行,秉承着耐心和执着,以法院调解平台为依托,用情法并重的理念打破矛盾纠纷的堡垒,用实际行动定分止争的法律践行者。

“我虽一身戎装褪去、却永留公正于心。愿做法律守护者,无畏风雨险阻,勇敢向上而行。”始于兴趣、源于热爱、成于坚持,他在日志中这样写道。从法律学习到调解工作的实践,他一路披荆斩棘,主动参与诉源治理,发挥诉前调解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赢得了很多当事人的称赞和掌声。

以法为盾 守护公正

“这起案件标的额达四千万,说实话心里胆怯,尽力打赢这场攻坚战吧!”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合同签订后,房地产开发公司未依约支付工程款,致建设单位无法继续施工,因而要求解除合同、支付工程款、窝工损失、保全费、保函费等各项损失价值四千多万元。

“诚善于心,言信行果。只有践行诚信守法理念,才能为盘活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王洪涛在为自己加油打气的同时,与指导法官沟通,耐心细致的做双方的和解工作,他通过电话、“平台”远程视频、登门拜访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围绕案件事实、争议焦点等,多次与涉案公司进行沟通协调,耐心细致做双方的和解工作。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涉案公司当即履行了一千余万元,并顺利达成了还款协议。仅此一项,就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用20余万元。

“我愿以微薄之力,做化解纠纷的一束光”。王洪涛就是这样,把每起纠纷都当作一场战斗,摸清双方情况,找准突破口,攻而克之,而每起纠纷的成功化解,都让他油然而生自豪感。

春风化雨 嘉言懿行

“调解是一门艺术,光靠研读法律是不够的,我告诉自己,做一个认真细致之人,不遗漏案件的每个细节”。提起调解技巧,王洪涛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兵法有“三十六计”,基层调解也需望闻问切、精准把脉。

“中西医”结合调解法是王洪涛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独创的调解方法,也是其保持较高调解数量的秘诀和偏方。“叔叔,我不想让爸妈离婚,我想要一个完整的家。” 一个女孩怯懦的声音打破了激烈的吵闹,望着她低垂的眼眸,王洪涛感到了心酸。这个本应享受父母关爱、在知识的天空里自由飞翔的孩子,却在最好的年华中选择了辍学。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也要尽最大努力让破镜重圆”,王洪涛当场给原被告播放了孩子保存的幼时的玩耍视频和照片,那时的一家三口脸上有笑、眼中有光,“你有多久没有抱一抱孩子了?”一个拥抱,化解了一场恩怨;一个拥抱,让在座的人们泪如雨下。王洪涛用春风化雨般的语言成功化解了夫妻间的纠纷与恩怨,也让孩子再次背起了书包、奔赴学习海洋。

“我要做一颗螺丝钉,在调解工作中发挥光与热”。现在的王洪涛,俨然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调解新手”,如今他有了以“王洪涛”命名的调解工作室,组建了自己的调解团队,开通了调解热线。他也爱用日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调解经历,2021年9月,王洪涛在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天平阳光随手拍大赛”中获得全国冠军,并连续三个月获“月度优秀奖”。这些随手拍日志,记录着他的为民初心,也记录着始终如一的忠诚与担当,更激励着他在调解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依盟 通讯员 杜坦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