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回归祖国后的香港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是邓小平同志毕生的心愿。

邓小平同志为香港的回归殚精竭虑,可是他终究还是没能亲眼看到国旗升起的那一刻。

香港的回归,离不开邓小平同志,也离不开陪伴在邓小平身边半个世纪的卓越女性--卓琳。

1997年香港特区回归庆典上,代替邓小平前来的卓琳,激动地说出一番话,令现场的所有人动容。

图|卓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工程师,“一国两制”制度的畅想者

而他的妻子卓琳同志,则被称为站在伟人身后的“红色大姐”

1997年2月,距离香港回归只剩下不到5个月,邓小平同志却去世了。

和他一起相濡以沫58年的妻子卓琳,在葬礼上泣不成声。

12天后,依照丈夫的遗愿,卓琳在飞机上,将邓小平的骨灰撒向了大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见对方订终身

1939年延安杨家岭一处窑洞里,灯火通明,红红的“囍”字映在墙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八路军老战士们齐聚一堂,正在为邓小平和卓琳举行婚礼。

大家一起拼了两张桌子,再弄了点酒菜,一场简单而又淳朴的婚礼就这么开始了,这一年,邓小平35岁,卓琳23岁。

卓琳并不是邓小平的第一任妻子,小平同志一共结过3次婚。

他的第一个妻子名叫张锡瑗,

与小平同志相识于莫斯科中山大学,21岁嫁给邓小平,却在生孩子时难产去世。

来又在江西认识了第二任妻子金维映,后来离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1939年,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卓琳,两人互相携手,走过了58年共同的夫妻生活。

红色革命战士

卓琳原名浦琼英,父亲浦在廷经营着宣威火腿罐头事业,在当地富甲一方。

浦琼英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性格开朗,天真活泼,优裕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使她衣食无忧。

后来浦琼英的父亲因经商需要,举家搬到昆明。在昆明,不同于宣威那样的小地方,浦琼英幼小的心灵,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冲击。

她的革命热情,逐渐洋溢起来。

1931年,浦琼英代表云南前往北平参加全国运动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全国运动会停办,浦琼英却不想回去,她只想前往北平,去到那个她向往的城市。

她给家里写了封信,自己一个人来到了北平读书。

1932年,浦琼英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

在北平的日子里,浦琼英深深地受到了震撼。

1935年,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19岁的浦琼英加入其中,受到进步学生的影响,浦琼英,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她开始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追求更高的政治思想领域。这就为她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1937年,日本入侵,北平也待不下去了,浦琼英此时作出了一个决定--奔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浦琼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掩人耳目,浦琼英改名卓琳。

原来那个活泼开朗、乐天直爽的大学生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一名革命工作者。

和邓小平的相识

俩人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初次见面,邓小平就注意到了这个性格活泼,谈吐得体,举止大方的女大学生,对卓琳有了好感。

相识之后,邓小平经常去找卓琳,渐渐大家就比较熟悉了。邓小平就向卓琳表明自己的心意,

但是一开始,卓琳拒绝了。

她觉得邓小平文化水平不高,俩人说不到一块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邓小平不肯轻易放弃,向卓琳诉说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最终打动了卓琳,“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结婚,那个时候自己已经23岁了,我说算了吧,凑合吧。”

就这样,两人在延安举行了朴素的婚礼。

卓琳虽然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她十分地支持丈夫,在她跟着邓小平一路奔波的路上,从来没有过丝毫的怨言。

婚后的卓琳一开始适应不了邓小平的寡言少语。

不过,她渐渐地理解了丈夫的难处,没过多久,俩人分开了,邓小平往前线部队去,而卓琳则留在后方。

分开对于刚刚结婚的卓琳十分难受,她经常抱怨邓小平,半年都写不来一封信,邓小平却回她“我写点什么啊”,听罢,卓琳只好放弃了追求浪漫的想法。

从此以后,卓琳随着邓小平,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走南闯北中,卓琳还要养育3个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考虑到卓琳出去工作十分不便,邓小平就劝她不要出去工作了,卓琳欣然同意。

她从来没有要求在政治舞台上发展,她只是专心待在家里,照顾她的丈夫,养育她在 1940 年到 1952 年为邓小平 所生的 5个子女。

此后的十几年间,卓琳就一直在家里很少出去,默默陪在他的身边,帮他处理文件,端水倒茶。

从1939年开始,卓琳便陪伴在邓小平的身边,一起患难与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全国解放到改革开放,卓琳始终和小平同志在一起,被誉为“邓小平半个世纪的拐杖”

替夫还愿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湾仔会展中心大堂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特区成立后第一任行政长官的董建华,在回归庆典上,庄重地介绍了卓琳。

“香港能有迈向新纪元的今天,我们不会忘记一个人,那就是尊敬的邓小平先生”

“今天,卓琳女士也来参加了典礼,让我们向她表示欢迎!”

董建华对卓琳的介绍,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怀着香港人对邓小平的无限敬意和追思,和希望通过卓琳来实现邓小平未了的心愿。

“一国两制”的设计者,香港回归的推动者,却没能亲眼看到这伟大而神圣的一刻,

“老头子,香港回归了,你含笑九泉吧!”

卓琳说完这句话,就已经哭得不能自已。

全场的香港人通过雷鸣不息的掌声,向着卓琳致以崇高的敬意,也是向那位伟大的领袖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去世之后,卓琳有了一种深深的孤独感,一起陪伴几十年的人,忽然不在身边,她经常自己一个人在院子里念叨着,“老头子,老头子”。

对于邓小平的丧事如何处理,她要求子女们听她的,一切听从中央的安排,不需要大操大办,一切从简。

她没有在家里设置灵堂,有亲朋好友来悼念了,她就带他们到邓小平的书房去。

每逢丈夫的祭日,卓琳都托儿女们提前买些鲜花,她就在院子里撒花,还一边念着:“老头子,给你撒花了,听见没有?”

此后的时间,卓琳几乎寸步不离这座她和邓小平在一起生活了整整20年的这个院子,很长一段时间,她都走不出那萦绕心头的绵绵哀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生了无牵挂的卓琳,对生死已经非常坦然,她经常对前来看望她的儿女和孙辈们说“等我老了,骨灰就洒在大海就行了”,她想和邓小平同志再一起携手走下去。

她也填写了眼角膜捐赠志愿书,说要和邓小平同志一样,多为国家做贡献,少为国家添麻烦。

晚年的卓琳,会每天听听戏剧,评书,尤其喜欢《红楼梦》,曾多次为“红学”研究捐款,但她还是时常想起为邓小平整理文件,端茶递水的时光。

她对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卓琳时常告诫子女,不论何时,都不允许浪费粮食,要把碗里的饭吃干净。

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与小平同志在战争年代的艰苦斗争精神是分不开的。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战争时的一床棉被,现在还被她保存在家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同志逝世后,卓琳对赶过去吊唁的晚辈们说,我要求你们一定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时时事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老老实实为人民做事情。

这是对邓小平最好的怀念。

自从和邓小平搬到北京来住,她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再回到宣威老家了,随着邓小平的去世,卓琳和姐姐一起给家乡寄去了2600块钱,留言希望为家乡的儿童教育问题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92岁高龄的卓琳听说这个消息,亲自向中国红十字总会捐款,几天后,又捐了10w元。

2009年夏,93岁的卓琳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也和丈夫一样,想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她的骨灰也要撒向大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次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她当选了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里面有句话是这样描述她的:携小平手五十八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

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

卓琳的一生默默地陪伴着邓小平同志,一生任劳任怨,成为了邓小平同志内心的力量,支撑着他完成了香港回归的伟大事业,替他见证了香港回归的伟大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