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家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这句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少年得志,鲜衣怒马,别说现代人,哪怕在古代也是很多风流才子的毕生追求。比如明代才子唐伯虎就是如此,年纪轻轻就有诺大的名声,也在“吴中四才子”中居于首位。

唐伯虎相比,其他的三位虽然也算是当时一等一的奇才,可是名气就要逊色一筹了。当中的工笔画一绝的祝枝山,和被称为吴中诗首的徐祯卿,虽然名气不及唐伯虎,但好在都有令人称道的特长。其中存在感最弱的,恐怕要数大器晚成的文徵明了。

他诗书绘画样样不差,可是却因为运气欠佳,仕途坎坷多难,勉强靠着四大才子的名头青史留名。但文徵明虽然生前名声不显,但死后却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书香世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徵明其人

文徵明生于1470年,当时正处于明成化年间,因为皇帝喜好奢靡,所以整个朝廷包括民间都开始崇尚华美绚丽的文化特色,这样的文化也影响到了诗词画作的内容创作。他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做到一县之县令,虽然官职不大,但身上带着很重的文人风骨。

文徵明小时候说话比较晚,所以旁人常常觉得这孩子可能智商不高,但他父亲却很看好他,认为他会大器晚成。从史书中很难看出文父如此笃定的原因,但无论根据是什么,还真的被他说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八岁的时候,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四处宦游的文徵明,作为生员参加了乡试。因为他虽然说话晚,但心有内秀,人也很聪慧,所以一鼓作气通过了乡试。本来指望着顺势拿下岁试的胜利,谁知他的考卷考官一看,就被评为三等,随之被弃用。

原来考官嫌他的字写得太差,连考卷内容都没有细看,直接判他落榜。受到了这个刺激,文徵明开始苦练书法,尤其在临摹古人书法家上下了苦功。

其实文徵明不喜欢明代的八股文模式,他认为死板僵化的格式,限制了考生的自由思想,而必须引经据典的内容,无非是拾人牙慧,一点显示不出考生自己的想法和创新。他的这个想法现在看起来没错,但是在当时无疑是不利于科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徵明并没有因为无人理解而沮丧,相反他开始广交志同道合的伙伴,很快就认识了唐伯虎,祝枝山等人。几个人不但一起研究古代先贤文章和诗词,文徵明在他们的影响下,也正式开始学画。

仕途坎坷但才华出众

此后,文徵明开始了一边学习百家之长,一边参加科举的人生。在之后的三、四十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拜师学习书法、绘画、古文、诗词等等学问。

随着学习的深入,加上本人的聪明刻苦,虽然开始时名气平平,但不久后他的诗词和绘画作品,就在小范围内流传开来。又因为唐伯虎等人的带动,也让文徵明打响了名气,很快“四大才子”的名气开始广泛流传了开来。甚至许多高官和知名大儒,都为可以得到文徵明的诗画,而广托关系,豪掷巨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和文徵明的才名相比,他的仕途就显得惨淡了。明代不同于唐朝,他也不是李太白,靠着才华就可以入朝为官的好事,很显然落不到他的头上。他只能踏踏实实参加科举,可是本就对八股心生厌恶,再加上他的运气实在不好,也就造成了前后九次参加科举,全部落榜的悲惨结局。

时光荏苒,屡试不中的文徵明锲而不舍的努力科考,但他已经不再年轻了。第九次落榜时,他已经年过五旬,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当太爷爷的年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举折磨了文徵明三十多年,他也想过不如放弃,但命运终究还是给了他一个当官的机会。他靠着贵人的赏识,终于当上了一个翰林院的小官,而这通常只是年轻人进入仕途的第一站。对于年过半百的文徵明来说,很可能一生都无法再向前迈进了。

可是即使是这样的一个清闲职位,他仍然干不舒服。同僚们先是不满他靠着关系入职的行为,当他展现才学的时候,这种鄙夷又变成了嫉妒和挖苦,“才高官小”的非议不时传进他的耳朵里。

文氏家族的诅咒

本就当官当的没什么滋味的文徵明,自然不会甘于委屈自己。于是当了三年的翰林院侍诏后,他毅然辞官回家,此生再不入朝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辞官回家的文徵明,或许真正想通了自己的人生,不但没有丝毫惋惜,相反却从此开始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忙着游山玩水,题跋作画,兴致所至邀上好友品茗赏雪;想静一静,就把自己关在自建的玉磬书房中,看书写字

经过一番心境和内功的修炼,文徵明成为了当时的民间书画大家。他的楷书至今在海外文物市场上,仍然受到追捧。他去世的时候,已经是九十岁的高龄,他手握笔杆,在作画过程中安详离世,留下了无数知名作品。

富有传奇性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文徵明的影响,他的后世子孙中,文化艺术方面的才子才女层出不穷。但他们都像先祖文徵明一样,在考公仕途方面坎坷不顺,无缘于高官厚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文徵明的两个儿子,都是文采出众之辈,但是科举不顺,只做到了学正一职。他的重孙才学不逊于先祖,更是落榜九次才考中状元,可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阉党,导致被罢黜为民,最后郁郁而终。可见当时的世道,有能力的人不一定适合当官。

结语

和年少成名的唐伯虎相比,文徵明这一辈子或许活得不够精彩。可是,他却获得了一个诗书相伴,平淡安稳的晚年,这或许就是大器晚成给他的馈赠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