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拾贝

朋友你好!在内容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发现那些优质内容?希望「一周拾贝」成为你发现好内容的一个窗口。每周我都会花大量时间阅读,针对优质内容做50-100条笔记,再从中选取5-10条纳入到「一周拾贝」中。

这些选择受到我自己兴趣和品味的影响,包括博士生涯带来的对社会科学的兴趣,行业经验带来的对品牌和零售的兴趣、对公司经营和消费者洞察的兴趣。如果你也对这些话题感兴趣,欢迎保持关注。

文章 #1

好的引言是什么样的?

Writing handbook: How to practice writing, www.julian.com

最近抽空看一些关于如何写作的资料,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写东西的一些坏习惯。第一大的就是对于一篇文章的引言不够重视。

一个好的引言要达成以下五个主要的结果:

  1. 要建立一个情境,把读者拉进来

  2. 要展露出情境中的问题、风险、机会

  3. 要让读者意识到上述问题、风险或机会的重要性

  4. 给出一个聪明的答案,最好只讲一半,吸引读者能够继续读下去

  5. 打消读者的疑虑,比如读者可能并不觉得你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小handbook的作者Julian Shapiro是一位投资人、创业者、专栏作者。他的内容生产模式也非常有意思:他会围绕主题花时间去梳理handbook出来,还会每周拆解一本书做出自己的newsletter。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他的个人网站看看。(国外流行个人网站和newsletter真是幸福)

文章 #2

如何更好地从失败中学习?

Quantifying dynamics of failure across science, startups, and security, Nature

失败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从失败当中学习。Nature的这篇文章利用科研经费申请、创业、恐怖袭击作为案例,研究了从失败中学习的规律。这三种任务都是很难一次就成功的。

对研究结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原文,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文章最开始对于从失败中学习的分析。以创业为例,

  1. 影响一次创业成功与否的,主要是两个因素:1)运气,2)从以往创业经历中获得的学习。运气是不可控的成分,我们主要关注学习;

  2. 每次创业尝试,我们都可以把任务拆分成多个模块,比如1)找到对于一批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2)找到能够差异化地、有竞争力地方式提供上述产品或服务,3)搭建起能够持续以上述方式生产这些产品或提供这些服务的组织;

  3. 在每次创业中,对于每一个模块,我们可以选择采用以往创业中用过的策略,或者采取创新的策略

因此要更好地从失败中学习,我们需要:

  1. 对任务的模块做好拆解,有时候可能需要尝试不同的拆解方式

  2. 对于每个模块,能够准确地判断哪些策略是有效的,并能够记住这些策略()

  3. 当策略没有效果的时候,能够快速地从外部学习,或者进行创新

文章 #3

我们选择逃避

fs.blog/brain-food/october-10-2021/

这段关于逃避的文字写得太美了,原谅我原文摘抄在这里,并努力翻译一下。

There is nothing that gets in the way of success more than avoidance. We avoid hard conversations. We avoid certain people. We avoid hard decisions. We avoid evidence that contradicts what we think. We avoid starting a project until we're certain of the outcome.

我们逃避——困难的对话、特定的人、困难的决定、那些与我们的思考相冲突的证据、那些结果不确定的项目。

To justify our avoidance, we lie to ourselves. We tell ourselves that we’re noble — we don’t want to hurt someone’s feelings. We tell ourselves we don’t want to offend others. We tell ourselves that things will get better. We tell ourselves that things will get easier. We tell ourselves that we can avoid the real issue without any impact. We tell ourselves we'll start when the time is right.

为了逃避,我们欺骗自己。我们跟自己说我们是为了不伤害别人的感受、说我们是不想冒犯别人,说事情会好起来的,说事情有一天会变得容易,说我们能够回避真正的问题而不带来任何影响,说我们会开始的,如果对的时机到来。

Sometimes we muster up half the courage. We have half the conversation we wanted to have. We do half the hard thing. We acknowledge the evidence but convince ourselves this time is different. We see the person we’re avoiding but don’t really talk to them. We start but don't commit to the project.

有时候,我们鼓起一半的勇气——我们展开一半的对话,做完一半的难事,承认那些证据但是说服自己这次跟以往不同,见我们逃避的人却并不真正地对话,开始项目却不真正地投入。

And here’s the interesting thing. Half-efforts tend to make things worse, not better. When things don’t get better, it only reinforces that we shouldn’t have said anything in the first place. Avoiding isn’t better, it’s just easier.

然而,一半的努力有时候只会让事情更糟糕而已。然后我们又说服自己,你看,逃避才是对的,逃避才是容易的。

Not only does avoiding today make the future harder, but it also almost always makes the present harder. Avoiding puts you on a hair-trigger, anything will set you off. We all do this. Who hasn’t entirely avoided a hard conversation with their partner about something only to find themselves in an insignificant argument over something trivial? Of course, the petty fight isn’t about the trivial thing, it’s about avoidance of the hard thing.

逃避不仅让未来更难,它也让现在变得更难。

Everything becomes harder until we stop avoiding what's getting in the way. The longer you wait the higher the cost.

Choice's Insight #1

品牌是理念外化的结果

各种各样的品牌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醒着还是睡着,坐着还是走着,几乎每一刻都有一些品牌的产品或者服务被我们使用。

品牌的源头是一个人或一伙人的理念,这些理念通过一家公司、一个或者一些产品、以及公司员工的行为方式(比如与消费者互动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选择某些品牌,也是在选择某种理念。

很多时候,这些理念也会有非常外显直接的表达,比如“Just do it”,“Impossible is nothing”,“Do not be evil”,“Think different”等。相信大家看到这些句子基本都知道是哪家公司。

从这个角度去看一家品牌公司的运作,它大概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品牌自己的理念体系是不是自洽的?正如一个人一样,它的世界观、它的价值观、它宣称的使命、它的行为模式是不是一致的?

  2. 这种理念对于时代和同时代的消费者是否有价值?它是不是独特的、相关的、重要的?

  3. 这些理念是否找到了好的载体,能够充分地、持续地体现在产品中、服务中、与消费者的互动之中?能否让消费者获得物质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价值?

  4. 这些理念是否找到了好的表达和沟通方式,能够被消费者理解、认可、共鸣?

  5. 公司中的关键人员乃至每一个成员是否充分理解、足够认同这些理念,成为一种共识?怎么避免理念被稀释、被扭曲、被忽视?

  6. 如何保证公司的人员有能力来践行这种理念?

  7. 这种理念是否能够随着时代更新,保持长期的吸引力?

站在理念传播的角度,宗教、政党的做法值得去参考借鉴。

视频 #1

Tim Cook的一天

A day in the life of Tim Cook, Youtube

看看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的管理者是如何度过一天的,可以给创业者一些借鉴。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点:

每天早上3:45阅读数百封来自用户的邮件

当组织规模变大,管理者忙于管理和经营,非常容易失去与用户的接触,彻底与用户断绝,或者仅仅依赖于研究团队、业务团队提供的二手信息。这有时候会让管理者的决策变得脱离实际,从而在竞争中落败

午饭与员工随机坐在一起

同上。我觉得要相信爱、关心、共情的力量,就如同微软CEO 萨提亚·纳德拉在《刷新》中强调的一样。

开会的习惯:首先由经理对需要会面的人进行筛选,确保他们能够回答各种会被挑战的问题;在会面时通过大量的提问对员工进行质询,如果员工没准备好,马上结束会议

He'll ask you ten questions. if you answer them right, he'll ask you ten more. if you do this for a year, he'll start asking you nine questions. Get one wrong, and he'll ask you 20 and then 30.——运营团队的Steve Doil

书籍 #1

坐过山车,你最喜欢哪一段?

《绝非偶然》 Not by chance alone: My life as a social psychologist, Elliot Aronson

当你相信了某个理念,你就很容易在注意到这样的例子,就如同怀孕的人就更容易注意到身边怀孕的人一样。

在社会心理学家Elliot Aronson的这本书中讲述了一个他与哥哥贾森去坐过山车的故事。当从过山车上下来之后,两个人讨论起最喜欢过程中的哪一段。

Elliot说他最喜欢骤然降落之后突然上升的那一段,觉得这一段最刺激。这个时候哥哥贾森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我懂你的意思,”贾森说,“那也是我以前最喜欢的一段。但你知道吗?坐过几次过山车后,我突然醒悟,我之所以没法享受其余的路程,是因为我只等待那一时刻的到来。于是我跟自己开了个玩笑,假设自己最喜欢开始冲下陡坡的那一刹那。于是我发现我总是在等待那一时刻的来临,而忽略了其他路程的美妙。我又往后退一段,假设自己最喜欢爬坡那一段......终于,我发现选择最喜欢的一段其实是很愚蠢的,因为每一段都是过山车行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上下起伏,爬上去,落下来,缓缓地转弯,又骤然扭转,这些都是过山车行驶中的一部分。”

人生就是每时每刻、此时此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