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智慧,也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便如《(逸周书)序》所说:“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是我们最熟悉的存在,其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贯穿了我们的一生。相信不少朋友也奇怪过,为什么以前古人使用的都是繁体字,但是现如今我们却使用简化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字的演变

01

汉字与西方表音文字完全不同。每一个汉字都有具体事物的缩影,有极强的表意和具象性,这源自于我们祖先对于自然社会在观察以及人事的洞察。

新中国建国以前,历朝历代的古典书籍都是以繁体字为主要书写形式,所以早在五四运动以后,汉字简化的改革呼声就此起彼伏。

有许多进步学者人士更是要求直接撤掉汉字,改成西方拉丁文语言体系。其理由是繁体字笔画复杂,字库庞大,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阻碍了中国文化向前进步和发展。

这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反对方代表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纽带,如果撤掉或者简化,等于是将传统文化割裂,后世将无法延续以及继承,这是数典忘祖的背叛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字简化示例

新中国成立以后,扫盲成了当时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文化普及的需要,

为了让许多目不识丁的群众尽快接受或者掌握汉字,于是汉字简化工程推上了历史舞台。

02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立即设置了文字改革委员会,总体方针是将简化汉字交给大众。

而这次汉字简化工程共进行了两次,分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

第一次汉字简化从建国起就开始筹备,到1956年初,国务院权威发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字简化方案》书影

自此,简化字在大陆地区取得了标准字的地位,虽然有一些民众反对汉字简化,但大势所趋,大多数人对于简化汉字仍是相当喜闻乐见。

到了20世纪60年代,国家进一步颁布了《汉字简化字总表》,对简化字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总体而言还是第一次简化还算成功。

到了1977年末,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认为4500个常用字中,仍然有1300字超过10笔,于是将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字继续简化。

但这第二版方案出台之后,遭到到大多数人反对,这就是备受争议的二简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勿停车”的二简字

03

当时的二简字,已经简化到可以媲美日文片假名级别了,许多都属于“缺胳膊少腿”的文字,让人不知所以然。

很多字被人为拆分,不但造成难以辨别,并且失去了美感。

尤其是《人民日报》以及《参考消息》等刊物率先实行二简字之后,简体字仿佛变成了异体字,比如把亲笔信写成“亲笔伩”,泰国变成了“太国”,发展的展字变成了尸下面加一横。这种超级简化的字体,很快被国家给予叫停,也庆幸当时的急刹车挽救了中国文字的传承性。

但这次的二简字在使用一年后,国家才下令禁止在课本、报刊等出版物品上全部禁止使用二简字,1986年末才正式废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学课本上的二简字

这些用力过猛的二简字及时“刹车”,虽然导致影响面不大,但是对于中国姓氏方面造成了局部影响。

比如戴姓也变成代姓,傅姓也变成了付姓,萧姓也变成肖姓等等,有些人已经将户口本姓名改成二简字,导致许多村庄甚至存在三个亲兄弟,姓氏却不一样的情况。

因为使用过一段时间的二简字本身也属规范姓氏,而且通用多年。所以一些修家谱的家族一直致力于恢复成原来的姓氏,然而要更正的道路显得有些任重道远。

结语

《尚书·纬》曰:“删夷繁乱”。但是简体字不代表无限制地简化,需要科学的完善实施,并且任何事都应该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时候,真理向前迈一步就是谬误。中国文字之美就美在一笔一画的结合,每一笔都有深厚的韵味,每一字的构造都是精心营造。特别是中国的书法以飘逸俊秀、古朴厚重著称,倘若二简字真的推广到后世,这件中华国粹的艺术感也会大打折扣。

参考资料:

《尚书·纬》

《(逸周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