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疫情的爆发让许多企业实现了造富神话,有公司3年赚走78亿,顺便躺赢一个IPO;也有公司一年利润超以往三年,暴增11倍……医药企业、检验机构相关产业链相继跃上风口。

但如今,随着疫情红利消退,2022年上半年多家新冠检测领域公司业绩出现断崖式下跌,这波持续了三年之久的造富神话还能否继续上演?

01PART ——

新冠领域企业利润暴跌

最近,多家企业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在新冠业务市场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核酸检测的钱并没有前几年好赚了。

华大基因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5.8亿元-7.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3.70%-46.59%;

科华生物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3500万-5000万,同比下降超过90%;

乐普医疗预计上半年净利润12.08亿-13.8亿元,其中新冠检测相关业务营收同比降低80%,占总营收比例从去年的37%下降至9%。

据中移网罗天下企业标讯显示,乐普医疗2022年可查询中标信息仅1条,项目为20台核酸提取设备荧光定量PCR仪器,价值30.3万元。

多家企业利润暴跌核心的原因,除了各地区防疫策略的变化,还有市场竞争下不断走低的检测费用,导致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02PART ——

医药企打响“降价战”

从核酸采样的价格来看,2020年疫情初期,单采的定价是200元/人。到2022年大规模核酸检测时,单采价格已降至16元/人;多人混采降至3-4元/人。

从新冠检测试剂价格来看,由于检测产品的供给充足、且行业竞争激烈,再加之全国多地对新冠检测试剂盒实施降价集采,促使核酸检测试剂盒大幅降价。

例如,为了抢占市场,万孚生物提前降价,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从16.80元/人份降至9.8元/人份。

从中移网罗天下招标查询来看,在8月11日最新发布的京翼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限价联动价格信息(第四批)中,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试剂盒最低供货价为3.9元/盒。

目前,全国有超过1.3万家医疗机构可以开展核酸检测,超过60%的医学检验机构成立于疫情爆发的2年内。当更多企业去争抢千亿市场的“蛋糕”,内卷加剧,核酸检测对企业再无暴利可言。

一些企业甚至在利益的驱使下冒险求生,乱象层见迭出。

4月份被曝出多次出具“假阳性”报告的和合医学检验实验室、合肥诺为尔医学检验实验室;

5月份被曝出检测数量少于样本检测数量的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以及违规多管混检的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

可见大力度降幅下,企业经营压力倍增。

03PART ——

新冠检测之后靠什么?

从大众层面上来看,价格下降是惠民利民;

对于降价中标的企业来说,则要重新思考新冠检测带来的业务增量还有多少空间,随着市场变化和疫情起伏,企业靠什么获得长足发展。

半年净利同比降超三成的华大基因,其历年财报可见端倪:近三年其销售费用分别为6.19亿元、10.78亿元和12.38亿元;研发费用分别为3.17亿元、6.2亿元和4.87亿元,研发投入比从11.32%降至7.2%。要知道研发投入指标最能体现企业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与竞争力,研发投入比逐年下降的华大基因也因此被贴上了“重营销、轻研发”的标签。

反观之,虽然红利消退,业绩下滑,早先布局海外市场的企业反而成了赢家。

九安医疗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净利润151亿元至1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466.36%-28196.60%。业绩爆涨主要受美国疫情发展,带动了对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产品的增长需求,承接到大量政府订单及商业订单。

需要注意的是,九安医疗虽然靠海外订单赢得优势,但可持续性并不强。

新冠检测作为阶段性的诊断,市场需求变化以及竞争环境变化都会对业绩造成影响,未来市场同样受疫情发展存在不可预见性。

当疫情带来的红利消退后,曾经借此而起势的企业们,最终还要回归到主营业务,推陈出新,增强产品力。

来源:中移网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