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阿里后,腾讯也披露了最新一季财报。

如阿里一般,腾讯在最新的二季度中,同样录得营收负增长。

尽管只有3%的同比降幅,但这是腾讯成立23年来首度出现营收负增长,形势确实不太妙。

实际上,早在今年一季度,降速的苗头就已经显现,腾讯营收就已经略微逊于去年同期,能“持平”也是得益于财务统计口径。

营收增速由正转负的变化之下,大厂们面临的高压不言而喻。

尽管从绝对值而言,大厂们每年还能赚数百亿、上千亿的钱,情况似乎并没有那么糟。但习惯了高歌猛进的大厂,在遭遇全球经济下行、流量红利消逝的冲击之下,突然触及增长天花板,陡然向下掉头,这无疑是个恐怖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存量时代,不增长,就容易陷入亏损困境,周期拐点的伤害可见一斑。

因此,营收增长乏力甚至出现停滞,对大厂们而言,绝对是不容轻视的一记警钟。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降本增效”成为了今年互联网行业的年度关键词。

互联网企业过去一直信奉“大力出奇迹”的烧钱扩张策略,用一套流量打法进入各个行业,换来了互联网的黄金时代。而互联网红利下的规模效应,也使得互联网行业成为过去数年最受资本追捧的行业。从国外的谷歌、META,到国内的BAT、字节、拼多多等一众互联网大厂,无一不是趁着这股时代的东风一路狂奔,拥有了如今的市场地位。

这也使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互联网公司和其他公司可以说是在两个平行世界,前者的高增长、高薪酬、高变化都使得这个行业长期处在高光之下。

然而,纵观商业历史长河,又有哪个行业真能始终光鲜呢?

随着流量红利见顶,政策收紧,互联网过去那种“先扩张,再变现”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当下互联网传统的支柱业务,无论电商还是游戏、广告都呈现了空前的疲软,这种落差让很多人猝不及防,也导致互联网股价短期承压。

相比一年多前腾讯股价达到历史高峰747.15港元,如今跌幅接近60%,市值蒸发超4.3万亿港元;阿里的港股股价从最高点309.4港元跌到了90港元左右,整体下跌了近70%的幅度,市值蒸发了4万多亿;美团股价自最高点也跌了60%。

“飘了”挺久的大厂们,终究要回到现实——赚钱变难的现实。

当然,大厂打工人们,自然也要面临福利减少、年终打折、甚至“突然毕业”的现实。大厂员工们倒也不用觉得太沮丧,不妨也看看其他行业现在是何状况,毕竟“惨”这种东西,比着比着突然就好了。

眼下这个时点,对于大厂而言,“狗着”其实是不错的策略。

所谓“狗着”,不是心灰意冷下躺平摆烂,而是看清局面后的蓄势待发。

“谋定而动”,观察近期大厂们的动作来看,在周期转折的拐点,大厂们还是展露了审时度势的积极一面。毕竟,人可以选择“躺平自由”,但企业要想躺平,只能面临淘汰结局。

大厂们措施不断。阿里的Q2财报中,员工人数减少了近1万人;腾讯本季员工同比虽增幅明显,但较上季亦有减少。此外腾讯相继关停了小鹅拼拼、企鹅电竞等长期盈利前景不明的业务,本季营销费用较去年同比下降21%;字节跳动也在公司内部强调组织去肥增瘦,并有传言成其将大幅缩减招聘比例。

当然,降本增效可以理解为大厂面对营收转折的一剂短期特效药,真正考验大厂们的,是如何安稳渡过眼下难关,在下一个上升周期中不掉队。

仔细观察近几个季度各大厂对外传播的重点会发现,“硬科技”成为大家不约而同希冀强化的标签。

这几乎已是行业共识。和注重流量、份额和增长的互联网上半场相比,走到下半场之后,硬科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只有打磨自身技术,才有未来穿越周期的能力。

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全球的资源和资本一定会围绕在生产效率最高的产业。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初期,资本都会大量涌入到科技创新中,不但支持了技术创新发展,技术还会不断扩散到全球,并且模仿有利可图,比如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很快扩散到欧洲和美国。

因此,一定要通过创造新的技术,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和新的工业革命。今天的互联网大厂也正在意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从全球的经验来看,引领创新的必须是行业领军公司。

可以预期,随着互联网战场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迁移,作为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的先驱型代表公司,互联网大厂们的底层商业逻辑必然发生巨变。

我们来看看几家代表性大厂的科技底色。

腾讯的研发投入路径比较清晰,在数实经济这条道上一路狂奔。尽管当前营收、盈利形势紧张,但腾讯在研发投入上并未“缩水”,而是在继续加码。最新财报显示腾讯二季度研发投入达150.1亿元,同比增长17%。2019年以来,腾讯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经累计超过1516亿元。

随着连续多年高强度投入,在一些前沿领域已经开始逐渐显效,目前腾讯构筑了涵盖芯片、操作系统、服务器、数据库、音视频、安全等“自研产品”矩阵,以及AI、医疗、5G、量子、安全等领域的“创新科研”矩阵。截至2022年6月30日,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过5.7万件,专利授权数量超过2.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0%。

不只是腾讯,阿里的科研成果也是非常庞大的。马云在退休之前,专门成立达摩院进行科研项目的开拓。经过这些年的投入布局,达摩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果实。比如在量子计算领域刷新世界纪录,从新型超导量子领域出发,让两比特门操控精度达到了99.72%。

在云计算方面也取得重大的进步,行业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2021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份额数据,阿里云依靠自研的飞天操作系统,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三,连续六年实现份额增长;同时,阿里云排名亚太市场第一,市场份额为25.53%。

百度则是押注AI为互联网下一幕,在自动驾驶、智能云、AI开放平台等领域均有布局。其中,百度智能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5%,第一季度,萝卜快跑提供了19.6万次乘车服务。同时飞桨开发者社区有477万开发者,服务了18万家企业。

显然,在挥别了上一个黄金时代之后,如何通过“科技力”变得更扎实,成为大厂们面临的时代命题。这种扎实,不仅关系在技术和业务发展本身,更关联到如何响应社会需求——壮大数实经济本身。

告别野蛮生长的时代,只有踏踏实实打磨好业务,通过加快尖端技术的研发投入、来获得足够的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方能在穿越下次周期时建立起新的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