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复旦教授彭慧胜获德国跨界创新基金会科学突破奖 采访对象供图
8月16日,德国跨界创新基金会(Falling Walls Foundation)在官网上公布2022年度科学突破奖获奖名单。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获本年度Falling Walls国际跨界创新科学突破奖工程技术类别(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奖。获奖原因是其在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Fiber polymer lithium-ion batteries”)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评奖委员会对此评价是:“推倒了制约柔性纤维电池的围墙。”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匿名征集提名,德国跨界创新基金会每年会在生物、物理、科技、社会科学、艺术等十个领域内遴选获奖研究,“表彰最新的科学突破、杰出的科学项目和伟大的贡献”。今年德国跨界创新基金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1345份提名材料。
随着储能电池日益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兴应用领域如何解决电池柔性和安全性问题成了储能电池发展过程中一大难点。
“当时已经有很多薄膜电池相关的研究,但我想不能跟着别人走,想做点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就决定试试做纤维的。”2008年,刚刚入职复旦的彭慧胜将研究目光聚焦到了柔性电池的研究上,在查阅文献过程中,他发现纤维电池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通过不懈的努力,他带领复旦团队在纤维电池领域深耕15年,实现了从三维块体、二维薄膜器件到一维纤维器件的重要发展,发现了纤维电池内阻与长度之间独特的双曲余切函数关系,奠定了纤维电池发展的理论基础,并建立了世界上首条纤维锂离子电池生产线。
基于超强的柔韧性与安全性,由纤维电池编成的大面积电池织物可反复实现弯折10万次后储能性能几乎不变,并在切割、碾压、火烧、水洗等极端实验下仍可有效工作;此外,纤维电池在与无线充电装置高度集成后,无需连线就可以给手机充电,有望解决很多新兴交叉领域面临的能源供给难题。
从重约30吨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到重约1公斤的便携式笔记本电脑,再到重约50克的穿戴式电子设备,电子器件不断朝着微型化、柔性化、集成化方向转变,并成为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彭慧胜介绍:“纤维器件可以做得非常小,可以高度集成,然后通过纺织,变成各种透气的织物。”由于具有储能、发电、发光、显示、传感、治疗、计算、通讯等多种功能,现在纤维器件在电子织物、可穿戴设备、新能源、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作为科技领域的发展新坐标,纤维器件的创新可能为产业发展打开一扇新大门。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