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诗词主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

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安端】、周志华、王增惠、始料不及、大东135*****220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2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羡荣华——贯休

不羡荣华不惧威,添州改字总难依。

闲云野鹤无常住,何处江天不可飞?

这首诗是贯休大师人生旅程转折的一首诗,它符合佛教诗词的第三个境界,是标准的无惧无畏!跟中国儒家的道德观——“威武不能屈”是相吻合的。

我们说一下儿背景。贯休同学属于天才同学——佛儒皆通……没有道。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成就卓著,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琴、棋咱们是看不见了,能看见的只有书、画。

先说书法。书法现有遗存——宋朝陈思的《书小史》里说贯休的书法,叫作“工草隶,南土皆比之怀素”。“比怀素”……你看比的这个人没有?怀素又叫“草圣”!这是跟圣人比!了得啊……由于,他俗姓江,所以贯休的书法,又叫——江体。

再说画儿。贯休称之于世的,实际上是画儿。他存世的名画儿,就是现在日本的国宝——宋末仿本的“十六罗汉图”。注意啊——罗汉最早是十六个,不是十八个。前两年,在中国国内,也发现了贯休的真迹,就是这个“十六罗汉图”,但日本的是绢本的,中国的是麻本的。

贯休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一,是佛教绘画史上的顶点!就是说——在中国绘画史上还有巅峰,但在佛教绘画史上,他就是顶点!他所画的罗汉奇形怪状,匪夷所思……长得很奇怪的。中国人不太认这种奇怪的样子,所以,历史上管贯休的画儿,叫——怪异画儿。有人问他说——这个……大师,你咋想的,画成这样儿?他说——我做梦看见的!你看,这就是大艺术家的风格——灵感是天生的。

为什么他会有如此怪异的画风,就是……大家只要百度一下儿贯休的“十六罗汉图”,看一下儿就明白了。站在“大佛学史观”就可以了解了……因为我们说——那个时候儿天下大乱!

近代德国的东方学家、印度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贯休的罗汉形象,体现了佛教在九世纪遭受迫害时受到的劫难。那个时候儿,佛教的寺庙在中国几乎绝迹,因为刚经历了会昌法难和黄巢起义!画家笔下的罗汉像,就是一场大劫后,年迈体虚的一个幸存者……就是,他这个罗汉是个幸存者的形象——饱经岁月和痛苦记忆的煎熬,但是眼神中仍有期待。

贯休的画风深刻地影响了三个国家的画坛,最重要的就是日本画坛的浮世绘。看浮世绘,再看贯休,就明白——他们是跟谁学的了。因此,也间接地影响到了荷兰画派……间接影响到了梵高。

背景就介绍这么多,因为太多了。下面我们来拆诗。

第一句——“不羡荣华不惧威”。这句诗实际是表明了大师的人生态度——有钱我不羡慕!对呀……像您这么有才华,想换钱就太容易了,对吧!你只要稍微放低一点身段儿,就有钱,对吧!即使贯休大师没有赶上知识付费的年代,就凭这个书画,挣钱也是分分钟的事情。所以,他不慕荣华。

他也不惧威。不惧威,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怕”的问题!这个“不惧威”,就把佛教的“勇”字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个“勇”字叫“佛家之勇”。后来,日本佛教把贯休大师的这种“不惧威”的精神发展到极致!就是所谓的“禅者之勇”。

第二句——“添州改字总难依”。这是个小典故,就是我们说——贯休大师的人生转折点。贯休大师云游到杭州,又从杭州去四川……关键的转折,就是因为这一个字的问题!他到杭州的时候,当时吴越王(钱鏐)占着江南的十四州,他写了一首诗,这诗中有两句——“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吴越王很赞赏,但嫌十四州不够……地盘儿小,不大气,对吧!图个吉利,传话说——请贯休大师改一改,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图个吉利呗……其实,也是内心有点野心啊!

其实,这个就是“一剑霜寒十四州”和“一剑霜寒四十州”……很简单的事。就是一个“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的问题,你倒一个个儿就完了。但是,贯休大师不同意!淡淡一笑,写下这首诗以作回复,然后就颠儿了……直奔四川。钱总这个追悔莫及啊!一路追就没追上……就是这么的硬气!贯休大师的这个“不惧威”,就是这个“禅者之勇”。

第三句——“闲云野鹤无常住”。“闲云野鹤”这个词就是从贯休这里来的!字面儿意思是“闲云野鹤无常住”,背后其实还是“金刚经”——“无住生心”的精神指向。

最后一句——“何处将天不可飞”。这……意境!自己理解。

这首诗,我们作“吴解”:

这首诗,谈的是“勇敢”!一般的胆子大,啥都不怕就叫“勇敢”吗?一般的坚持自我——不媚上、不拍马屁就叫“勇敢”吗?可以叫“勇敢”。但这不是最难的!最了不起的“勇敢”、最究竟的“勇敢”,叫“佛之勇敢”!

“佛之勇敢”与众不同!他的勇敢,源于对生命本质的觉悟。这种“勇敢”来自于“金刚经”的“应无所住”;来自于“心经”的“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有挂碍、无所住的世界!没有羡慕荣华富贵,也不惧怕什么权势!在任何境界、风浪里,都如履平地,气定神闲。即使,“生死”无声降临的时候,也可以平静地面对和接受。这就是佛诗的第三层境界——无畏境界。

无畏境界,是多层次的!除了慈悲,还有喜舍……自己都舍了,还不勇敢吗?这种“死生如一”的“佛之勇敢”,一旦碰到了“武士之勇敢”,就会产生一种“视生死如草芥”的化境力量!这就是后来日本佛教发展出来的日本武士道。“佛之勇敢”,也被他们发展成了“禅者之勇”!

所以,佛之精神不光有忍辱、精进,也有无畏勇敢!这二者之间,有着理性的、深层次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