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资助项目: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2021-ZYXT-08);江苏现代农业(特色水产)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JATS
〔2021〕414)
_杨志强等
锦鲤也称绯锦鲤的原始品种,为红色鲤(Cypri-nus carpio)。红鲤作为观赏鱼类,在明代已非常普及。据传锦鲤起源于我国广西龙州锦鲤、江西兴国红鲤、浙江杭州金鲤,早期由我国传入日本,后经日本人民的长期人工选育,现已有 100 多个品种。如今,锦鲤以其独具的阳刚之美,受到人们喜爱,是风靡当今世界的一种高档观赏鱼,被冠以“水中活宝石” “会游泳的艺术品”的美称 。锦鲤作为观赏鱼之王,对水质要求不高,食性杂,易繁殖,已成为渔业转型发展、休闲渔业提档升级新品种 。在池塘养殖过程中,如果水质调控不好,或鱼体经运输、捕捞擦伤,很容易在短期内引发疾病,导致大量死亡。现从病害流行季节、症状、病因、防治方法几方面,对锦鲤常见病害防治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广大锦鲤养殖企业(户)提供参考。
1 病害防治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2)先诊断,后用药。分析多种因素,综合诊断,一方面,观察外部体表、解剖内部结构,显微镜检查濒死或刚死的病鱼组织;另一方面,检测池塘水质、底质等常规理化指标,观察池塘水色是否正常。(3)综合防治病害。首先,体外消毒,全池均匀泼洒外用消毒药;其次,内服药拌料投喂;再次,调节水质,保证养殖水体的 pH 值、水色、亚硝酸盐氮浓度、氨氮浓度等在正常范围。(4)科学选药,准确用药。根据患病锦鲤症状,选用合适的渔药。谨记锦鲤药物禁忌,根据池塘大小及渔药使用说明书,准确计算用药量,严格遵守休药期制度。(5)轮换药物。外用消毒药和内服药拌料使用 2 次后更换其他药物,不能长期使用同一种,避免产生抗药性。(6)微生态制剂和外用消毒药使用时,开启增氧机增氧,有利水体搅动,药剂可快速全池散布。
2 常见病害及防治
2.1 水霉病
2.1.1 流行季节及水温
早春、晚冬为易发季节,水温 18 ℃左右。
2.1.2 病症
发病初期,病鱼仅体表局部呈灰白色;发病后期,在鱼体病灶处可见棉絮状的菌丝。附着在体表的病菌由表皮组织进入到体内,造成寄生部位组织坏死。鱼体消瘦,烦躁不安,摩擦其他固体物,食欲减退,游动迟缓,最后衰竭而亡 。
2.1.3 病因
多数是捕捞或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鱼体擦伤,引起水真菌感染。如果没有发现伤口或者发现伤口没有及时处理,加上水质差,都会致使伤口被水真菌感染。
2.1.4 防治方法
(1)捞取锦鲤入池时,动作需轻缓,以防鱼体受伤,避免在水温 15 ℃以下操作;(2)入池前用质量分数为 3%~5%食盐水浸泡鱼体 8~10 min; (3)质量分数为 0.4×10 -6 ~0.5×10 -6 食盐与碳酸氢钠合剂(1∶1)全池均匀泼洒;(4)质量浓度为 0.4~0.5 g/m 3 亚甲基蓝全池均匀泼洒,隔 2 d 再用 1 次,5 d 后用质量浓度为 0.2~0.3 g/m 3 海因类药物泼洒 1 次;(5)1 kg鱼体质量注射链霉素 15 mL。
2.2 烂鳃病
2.2.1 流行季节及水温
4—10 月,水温 20 ℃以上。
2.2.2 病症
鳃丝肿胀、腐烂,带有污泥,严重时鳃末端溃烂、缺损,病鱼呼吸困难,漂浮在水面。鳃盖骨的内表面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常腐蚀成一不规则圆形的小窗,俗称“开天窗”。病鱼体色发黑消瘦,黏液较少,食欲减退,反应迟钝 。
2.2.3 病因
由寄生虫感染或柱状黄杆菌(或鱼害黏球菌)引起鳃组织腐烂。在该病流行季节,健康的鱼与水体中散布病鱼携带的病原菌接触,特别是鳃部受损后极易引起交叉感染。另外,如果在养殖过程中,饲养密度过大、水质较差,也容易发生烂鳃病。
2.2.4 防治方法
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防治方法:(1)质量浓度为 0.01~0.02 g/m 3 菌虫杀手或强效杀虫灵全池均匀泼洒; (2)按质量分数为 0.4%的渔经虫克拌料连续投喂 2 次; (3)每 667 m 2 150 g 复方增效敌百虫全池均匀泼洒。
细菌性及真菌性烂鳃病防治方法:(1)质量浓度为 0.3 g/m 3 二溴海因或氟氯海因全池均匀泼洒,重症隔日再用 1 次,同时配合使用大蒜素、鱼复宁或鱼血停,按质量分数为 0.2%的比例拌料投喂 3~6 d;(2) 质量浓度为 0.3 g/m 3 超碘季胺类药物全池均匀泼洒; (3)质量浓度为 1 g/m 3 漂白粉全池均匀泼洒;(4)质量分数为 0.5%食盐水配合 20 g/m 3 红霉素浸泡; (5)质量浓度为 1 g/m 3 聚维酮碘全池均匀泼洒。
2.3 竖鳞病
2.3.1 流行季节
冬末初春。
2.3.2 病症
鳞片立起、突出,似松球向外张开。鳞片基部的鳞囊积存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从鳞囊喷射而出,鳞片也随之脱落。有时伴有腹部膨胀、眼球突出、鳍基和皮肤表面充血等症状。病鱼沉于水底或身体失去平衡,游动迟钝,身体侧转,呼吸困难,腹部向上,2~3 d 后即死亡 [8] 。
2.3.3 病因
由点状极毛杆菌引起,主要危害个体较大的锦鲤。当光照不足、水体浑浊、缺氧、鱼体鳞片被划破等情况下易患此病。
2.3.4 防治方法
隔离治疗,可视情况使用不同药剂。(1)质量浓度为 0.625 g/m 3 呋喃西林及 0.5 g/m 3 庆大霉素混合使用,长时间药浴有一定疗效,尤其对患病严重的鱼效果明显; (2) 质量分数为 2%~3%食盐水或 3%碳酸氢钠溶液浸泡鱼体 5~10 min,多次用药后见效; (3)质量分数为 0.01%呋喃西林溶液浸泡鱼体 20~30 min。
2.4 指环虫病
2.4.1 流行季节
春末初秋。
2.4.2 病症
病鱼鳃丝浮肿,体色发黑,鱼体表或鳃丝显微镜镜检可见虫体。指环虫寄生破坏鱼体表和鳃丝上皮细胞,刺激鱼体分泌大量黏液。鱼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后期随着指环虫的增多,鳃丝组织遭到破坏,鳃盖微微张开,难以闭合,鳃丝变为暗灰色或苍白色,行动迟缓,呼吸困难。
2.4.3 病因
指环虫寄生在鱼体表或鳃上。
2.4.4 防治方法
(1)质量浓度为 0.4 mg/L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体 5~15 min;(2)质量浓度为 0.3~0.5 mg/L 敌百虫溶液全池均匀泼洒。
2.5 小瓜虫病
2.5.1 流行季节及水温
早春晚秋,水温 15~25 ℃。
2.5.2 病症
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严重时,全身皮肤和鳍条满布白色的孢囊,故又称白点病。鱼体全身瘙痒难忍,不停地用身体摩擦固体物,食欲下降,行动迟缓,不喜欢游动,静静地浮在水面上。在发病后期,由于寄生了众多的小瓜虫,鱼体表就像是一层白色的薄膜,分泌的黏液增多,其光彩消失殆尽 。
2.5.3 病因
多子小瓜虫,引起致死性体外寄生虫。属于锦鲤饲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危害极大,如果得不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会大片死亡。
2.5.4 防治方法
(1)离开鱼体的小瓜虫存活时间不长,因此在没有其他病害的前提下,可采取自然杀灭的方法消灭小瓜虫。将池中锦鲤全部捞出,等待7~10 d,水体中的小瓜虫会自然死亡; (2)当水温降到 10 ℃以下或上升到26~28 ℃时,虫体停止发育,水温升至28 ℃以上,幼虫死亡,建议小水体可升至 28 ℃以上,连续 3 d 升温治疗; (3)质量浓度为 0.6 g/m 3 硝酸银液全池均匀泼洒。
2.6 锚头蚤病
2.6.1 流行季节
全年,水温 15~33 ℃。
2.6.2 病症
病鱼焦躁不安,在水面上不时跳跃,食欲不振,鱼体消瘦,行动迟缓。锚头鳋头部钻入鱼体肌肉中,导致寄生处出现不规整的深孔。同时锚头鳋会吸取其血液,噬食鳞片和肌肉,造成肌肉组织的损伤、发炎,形成溃疡。大量寄生时,病鱼似披着蓑衣,因此又称“蓑衣病”。
2.6.3 病因
锚头鳋只有雌虫寄生在鱼体上,体长约1 cm。水温低时,锚头蚤会潜入鱼鳞下越冬,当水温升到 15 ℃左右时,开始滋生繁殖,在夏秋季节发生的频率较高。
2.6.4 防治方法
(1)每 667 m 2 用 100 kg 生石灰清塘,之后每667 m 2 用 25 kg 茶饼带水消毒,杀灭水体中锚头鳋的卵块晶体、幼虫和成虫;(2)质量浓度为 0.5 g/m 3 晶体敌百虫(90%)全池均匀泼洒,间隔 2 周 1 次,连续 2~3 次; (3)水温 15~20 ℃时,质量浓度为 20 g/m 3高锰酸钾浸泡鱼体1.5~2.0 h,水温 21~30 ℃时,质量浓度为 10 g/m 3 高锰酸钾液浸泡鱼体 1.5~2.0 h,杀灭锚头鳋及其幼虫。
3 结语
积极倡导生态、绿色防病,切勿盲目用药,做到科学用药。强化宣传锦鲤养殖生产中安全用药知识,推进锦鲤养殖绿色发展,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