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目前,正值暑期医美消费旺季,不少即将步入大学的学子,希望通过医美开启美好的大学生活;一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也希望通过医美让自己的职场生涯更顺利。但医美属于医疗范畴,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8月19日,北京市消协发出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树立正确审美观念,谨慎选择医美消费。(8月20日《北京青年报》)

暑假期间,正是医美行业获取“金山银海”利益的黄金期,尤其是到了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生意就更加火爆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们当然也有爱美之心,再说了爱美是自由也是权利,社会公众没有必要谴责“学生美容”行为。

应该正视的是,医美行业“乱象的刀”依然在滴血:据北京医美镜医疗美容争议研究与调解中心统计,2022年上半年受理医美纠纷案件421件。归纳起来,存在问题十分严重,说“医美行业”是“道貌岸然”都不为过。存在不少非正规医美机构,通过不良营销手段;部分医美机构虚假宣传、夸大美容效果;使用来源不明、质量不合格的三无产品等。

医美行业的乱象,既是“一个大坑”也是“一把刀子”。因此,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及时发布消费提醒,呼吁消费者理智消费,避免“入坑”,躲开“刀子”是善意的,也是必须的。如何避开“张口的大坑”,如何躲开“滴血的刀子”?有关部门给出了一个办法:通过卫健部门官方网站,判断医美机构相关经营证件是否合规;了解医生是否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等相关信息。通过药监部门的官方网站,判断药物、器械等产品生产渠道是否正规,是否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查认证等。

应该说,这些“避坑秘籍”“躲刀神功”一定是有效的,消费者只要按照这样的提醒去分辨,就能将风险降到最低。问题是,这些“故意挖的深坑”,这些“还在滴血的刀子”,岂能只靠消费者躲避?既然不符合卫健部门的要求,既然不符合药监部门的规定,既然医生连最基本的《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都没有,为何就能允许他们的存在?说到底,净化市场,将违规的医美乱象赶尽杀绝,才是正道。无论消费者的爱美之心是“理智的”还是“非理智”的,说到底他们爱美的权利是需要维护的,我们可以提倡理性消费,我们可以提倡注重心灵美,却没有任何理由把“医美过程受害”归咎于他们。

对于有关部门而言,需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将医美行业管理好,让医美行业不是“虚假的美”。 医美消费的宰人刀,要“躲刀”更要“夺刀”,要市民“不入坑”也得监管“去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