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王瑞欣 报道)青海是多民族地区,掌握了解各民族文物遗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团结统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为全面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青海卷》编纂工作,我省在玉树、果洛两地全面开展了实地调查,对少数民族不可移动文物存续状况进行了解。

据悉,自《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青海卷》编纂工作启动以来,按照国家民委、国家文物局相关要求和省民委、省文物局的工作部署,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编纂组,部署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全面梳理具有典型性、独特性、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不可移动文物,有序开展文物遴选、专家初审、上报审核等工作。

为全面准确了解各地少数民族不可移动文物存续状况,7至8月,编纂组赴玉树、果洛两州开展实地调查,共调查35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涉及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诸多文物类别。调查队通过现场踏勘、档案查阅、全景拍摄等方式,全面采集记录文物信息,详细了解各文物点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宗教派别、核心价值、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等情况,为科学规范编纂图谱提供了翔实资料。

“玉树州、果洛州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独特,宗教氛围浓厚,不可移动文物颇具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通过此次调查,我们科学采集了相关基础数据,补充完善了相关资料,对两地少数民族不可移动文物的地域分布、区域特点、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文化意义等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为编写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下一步,编纂组将继续按照编纂工作要求,突出政治导向、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密切协作,扎实做好文物调查,确保高质量完成编纂工作。